重庆两江新区 天宫殿学校 重庆 401122
【教育故事】
作为一名班主任,很容易把自我扮成庙堂之上的“严师”,以为这样就有威严了,让学生敬畏三分。以前,我就是常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天天拉长了脸,特别是对待差生和调皮捣蛋的学生,从没给他们好脸色看,见到他们作业没完成,成绩考差了,或有什么违反班规校级的不良行为,立即火冒三丈,厉声训斥,似乎感觉这样才是工作做得很及时、认真负责的表现。但是,我万万没想到,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那是在一次“与你交流”的班级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写下了这一类似的话:“老师,你对后进生太苛刻了,所以他们都不喜欢你······”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直击我的耳畔,我突然一下子幡然醒悟,没想到,我长期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令学生如此反感,这完全与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从那之后,我试着着手改变自我,一点一滴地拉近与学生心灵间的距离。我开始打心眼里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关爱他们,遇到差生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时,不再怒火冲天,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让其先自我陈述自我的不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再根据孩子陈述的情况酌情分析,正确引导。慢慢地,我发现这些后进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讨人厌了,原来他们每个人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可爱之处。
班级里有位女同学涵涵。性格内向孤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差,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都不喜欢和她在一个小组,因为她每天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均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按时交作业了。从此,我开始关注起涵涵来,原来她家离学校较远,每天需要步行20分钟,再坐30分钟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学校,在家中,还经常被父母打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先把孩子的妈妈叫到学校,与家长沟通,因为每位母亲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当然这位母亲也是如此,但因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的急于求成,从而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抵触情绪,母亲越抱怨,孩子越反感,一气之下,母亲就忍不住常动手打孩子,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我完全能够想象到“涵涵”的内心是多么痛苦,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安慰,有的只是无情的冷漠和无助的孤独。我开导了其母亲,给她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涵涵的母亲若有所悟,含泪离去。
对于“涵涵”,我暂不打算找她谈心,我怕揭她的伤疤,她会排斥我。我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关爱她,她忘带作业要去给家长打电话,我就把我手机借给她打,她偶尔上体育课回教室晚了,错过了午饭时间,我花自己的钱为孩子买午餐。她语文作业不会做,放学后,我把她单独留下来,为孩子免费辅导功课。课堂上,我常把简单的问题交给她回答,把班级日常事务交给她完成,让她拥有获得感,存在感,和成就感。只要她有细微的进步,我就抓住契机及时地表扬他,鼓励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看到她脸上偶尔有了笑容,慢慢地她碰到我,会怯生生地挤出“老师好”三个字。一次班会课上,我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奖涵涵进步大,下课后,她主动跟我说,老师,我语文能跟上了,但是数学还是比较差,你能不能跟我爸爸说说,找个老师给我补习一下数学。一句简单地话语,让我看到了“涵涵”内心向上向善的火种慢慢被点燃,看到了她那紧闭的内心世界在慢慢向我敞开,我终于明白,这段时光我付出的辛劳没有白费,我看到了自己教育成功的希望。
从那之后,涵涵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身边的朋友也渐渐多了起来,学校的秋季运动会,她还主动报名参加长跑比赛呢!课堂上,经常能够看见她主动举手发言的积极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上期期末考试,语文竟然还得了88分。
我所做的这一切,其他同学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周记里有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您变了!您变得和蔼可亲了,这才是我们眼中可亲可敬的李老师啊!我能跟你说说心里话吗?李老师,那天我碰到这样一件事情……”我明白,我与孩子们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了,孩子们已经愿意向我敞开心扉、道出心里话了。我暗自庆幸自己教育的成功。
【故事反思】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情”的投入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忙,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理解,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有偏差的学生,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反之,一次不恰当的批评,很有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一座属于自我的生命成长乐园,我们没能发现它,那是我们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耐心和责任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去关爱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那么我们就能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看到前行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