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依“身心同调”理论从肝脾论治慢性胃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谢晶日教授依“身心同调”理论从肝脾论治慢性胃炎

郭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系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饮酒、焦虑等因素均可降低胃黏膜防御和免疫功能而引起CG,根据其胃镜及病理改变可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谢师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发现本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认为CG的发病有随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抑郁情绪而增多加重的趋势,故治疗本病时强调身心同调[2]。谢晶日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着以人定法,以法定方,以方定药的原则,临床效果显著。

1、身心同调理论的概述

身心同调理论是谢晶日教授临证的重要学术思想,该理论以“形神合一”为基础,认为“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注重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相互作用,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心理及消化疾病的认识研究。因此谢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常以身心同调理论为指导思想,认为情志等精神因素失调会引起气机运行及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及脏腑等异常也常引发相应精神心理问题,故主张临证时除了药物干预治疗,同时注重心理调适以情志舒畅,得以机体气血平和无碍,脏腑功能正常发挥,利于已病之恢复,减情志刺激之疾病[3]

2、CG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素问》记载“在脏为脾…在志为思”,《五运行大论篇》又云“思伤脾”,可知脾与思的密切关系。“脾藏营,营舍意”脾为气血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营气,营气化赤成血,为意识思维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脾主受纳运化,调节中焦水谷代谢,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与CG发病关系密切。现代医学中“脑-肠轴”和“脑肠互动”学说认为内心的思维意识活动和胃肠的分泌运动具有双向作用的关系,CG的长期胃脘胀满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困扰患者而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心理状态差可影响胃动力分泌及胃蠕动排空功能而加重胃酸分泌引起不良症状,进而使胃黏膜稳定修复功能减弱而延长病程,由此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4][5]。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焦虑抑郁发病率增高,这些自主神经改变引起交感神经运动失衡,胃分泌运动障碍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CG的发生[6]。总之,CG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如精神状态控制不好,会加重病情引起反复发作,正确认识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身心同时治疗对疾病有很大的帮助[7]

3、经验总结

3.1治病求本,健脾和胃

CG属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谢师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生的主要病机。脾为起病之本,胃为发病之所,李东垣说过土为万物之母,内经记载到脾属土,故脾病则脏腑经络无以受气,元气无所充,诸症峰起。脾胃有受纳运化之能,输布精微之责,脾胃虚弱而致水湿布散失常,精微不得正化,湿浊内裹中焦,消化代谢失常发为本病。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为气机条畅之枢纽,调精微之吸收、糟粕之泄。若脾胃虚衰,升降失司,郁聚于内,损伤胃络发为本病。谢师认为治病益对症治本,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为原则。以太子参、炒白术、薏苡仁、茯苓、甘草等甘温入脾经之品补脾胃之虚,复气机之升降,党参、黄芪中免疫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很好的增强作用,脾土喜气阳而不为湿困,常以薏米、茯苓、猪苓淡渗祛湿,使湿祛而不滞脾。佐以木香、砂仁、陈皮、枳壳等行气药以助气下行,木香有促胃排空肠推进之效,砂仁以促进胃动素分泌而增强胃动力;配伍山楂、麦芽、神曲等消食导滞药以助通调之职,增其健运之力,助脾运,化湿滞。

3.2理其枢机,调肝行气

谢师提出的“身心同调”中的‘心’不单单是解剖结构上的心,而是人的情志。肝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条达则气血冲和,拂郁内生则百病出焉。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肝气通畅则不犹抑。此外,肝属木,主疏泄,调理气机,有助脾胃行升清降浊之能。肝气条顺则胃气通降,肝气冲逆则阻胃之降,愤怒焦虑可致肝气横逆,上犯脾土,而见反酸嘈杂、噎膈痞满等证;忧思抑郁可致肝气郁结,壅滞脾土,可见胀满不舒,食少纳差之候,故“醒胃必先制肝”“制木必先安土”。谢师常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治疗大法。柴胡归肝胆经,辛行苦泄有疏肝解郁之功效,疏肝化土调和肝脾。香橼、香附以辛、苦之性疏肝木之风燥,顺肝气之郁滞;佛手辛苦温理气止痛而不燥,为疏肝之润剂;辅以白术健脾燥湿燥脾土以养肝木,白芍养阴柔肝以防燥伤肝血,二者刚柔并济。朱丹溪提出:“郁是血不和,盖血和则肝气舒畅。”故在疏肝行气之药中加以当归、龙眼肉、川芎活血和血之药使血行而气不凝。

3.3即病防变,化瘀解毒

CG是慢性疾病,是迁延难愈的、是易反复发作的,病程推进可发展为肠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甚至发展为胃癌。研究表明40%的肠化、异型增生都为瘀血阻络型,故谢师强调活血化瘀以防病变加重。脾胃论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胃为多血之腑,气血生化之源,叶天士提出:“初病在气,久必入血”,脾胃病虚日久,入血入络,新血不生,瘀血内留不祛而生病。治疗时以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药补气活血,气旺以致血行;配伍乳香、没药、桃仁、赤芍等味辛之品助通络散瘀结;佐以香附、薤白、九香虫等气血双宣之品以行气活血;血瘀多疼痛,是为不通则痛,加以白芍、甘草、延胡索、郁金等止痛。谢师认为Hp是一种赖脾胃之湿热环境而滋生的毒邪,因此常以清热利湿解毒大法根除Hp。治疗时常以蒲公英、板蓝根、白花蛇舌草、连翘、半枝莲、山慈菇等药清热解毒。

按语:脾运化功能不足,水食不出郁聚于内,浊气不下而胀满嗳气;脾气虚弱无以消磨食物,胃下气传导之力不足,水谷随气上逆发为反酸;胃气虚弱饮食不消,宿住于内而烧心。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得布,则胃燥不能使,食少而不能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而无以化生气血,故见乏力,舌暗,脉沉等气血不足之象。脾土喜气阳而不为湿困,故喜燥恶湿;胃腑喜阴液而不为燥伤,故喜湿恶燥,脾胃虚弱则润燥不济,胃气下行乏力,浊气难降,湿浊碍脾,甚则胃失濡养而致胃黏膜萎缩、糜烂。

  1. 路理杰,杨阔,刘华一.情志因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结果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21,62(04):324-327.

  2. 覃尚红,梁丽,周成华,宾洋雁.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当代医学,2021,27(16):192-194.

  3. 张薇,徐东.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的诊治研究[J].医学信息,2021,34(06):60-63.

  4. 肖钰雯,吴林,江家乔,宾新铭,蒋宇龙,陈炜.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中医从肝脾论治抑郁症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05):196-200.

  5. 刘瑜,蔡倩,龙思丹,胡少博. 慢性胃炎心身论治的研究进展[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9:2.

[7]朱亚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病理变化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6):4068-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