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8
/ 2

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李学芳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 考虑到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环境的多样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多方面需求,游戏课程模式的相关目标理应在幼儿教育的背景下实现,并且必须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游戏课程模式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长期和短期的科学目标,绝对不能只是简单的量化设计课程。在幼儿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儿童智力,他们还可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构建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构建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育领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要重视儿童的情感发展,要以游戏为基础,将教学游戏化的游戏课程模式,提倡寓教于乐,将幼儿园课程融合在游戏当中,不仅符合幼儿园阶段儿童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的身心特点,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情感和观点,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简析课程游戏化的基本内涵

在儿童游戏的研究中,科学界对“游戏”还没有形成共识,我认为对“游戏”最具影响力的定义是,游戏是一种人类行为,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能够超越年龄和文化的一种行为,在特定空间、时间范围内的遵循某一规则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一种社会行为。在众多游戏课程模式的研究中,“游戏”的含义不仅复杂,而且非常丰富,它不仅是某种单一的娱乐模式,也不仅是整个游戏的规则过程,它还代表了其内涵的精神层面。课程游戏化的探索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非所有课程活动都能转化为游戏。此外,在目前的培训课程体系下,游戏课程得到了特别的重视,但游戏课程并不是单一玩游戏增加游戏时间。教师们应将独立、自由和创造性的多元游戏精神应该逐步引入教育计划当中,并融入儿童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使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二、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贴近生活的课程游戏化教学

儿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幼儿为对象,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从儿童的角度思考,设计适合幼儿生活的实用游戏,并根据儿童的学习水平和身心特点,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儿童们会学的更有兴趣,进而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生命即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平日里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这些知识与游戏课程相结合,将其运用到儿童教育课程中。通过游戏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也有助于提高同龄人之间的互动,积极培养儿童与教师间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意识,这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此外,幼儿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儿童的行为和倾向,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游戏课程,同时考虑不同儿童之间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要,使游戏课程更加符合每个儿童,满足每个儿童的生活及学习需求。

(二)平行式介入共同建构

在日常教学中,如在“搭建我的小房子”的构造类游戏当中,教师们会发现儿童们很少会去选择塑料、纸板等各种废旧物品,大多数都是选择积木、拼接板等物品。如这种案例,教师们便可使用平行介入的方式,指导、激发儿童们的乐趣。比如:“这里还有好多可以用来建房子的材料都是没有小朋友选择,小朋友们觉得这块塑料板可不可以做房子呢,你看如果老师把它加工一下,是不是可以用来当做墙壁呢?”以此方式来帮助儿童打开思维,激发乐趣。同时,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更有创意的想法呢”调动其他儿童也参与这个游戏当中来。这样一来,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想法都得到了提升。如果采用合作的模式,儿童的社交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三)增强游戏内容的合理化设计

教师在游戏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周围生活中的元素,帮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让孩子在原有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入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乐趣。特别是教师可以在游戏课程中使用尺子、纸板、粉笔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熟悉的工具,在游戏学习课程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加强孩子们的学习体验。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得到完美的教学质量,在一个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他们才能激发儿童们的好胜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时给与儿童更高的评价和鼓励,在其他儿童当中成为榜样。在游戏课程设计这一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应以安静的游戏形式为主,对于性格开朗的孩子,就可以安排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动态的游戏课堂上从而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建立一个综合全面的环境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性格具有明确设计的平等关系,尊重儿童的个性,在交流中营造更加和谐、自由的游戏环境,提高儿童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效果。

(四)角色式介入拓展情节

如在“娃娃餐厅”的这个游戏课程中,教师们可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参与到游戏中。比如教师可扮演经理这一角色,而儿童们就可以扮演厨师、服务员、收银员等角色。教师们观察儿童的语言和行为提出不一样的问题,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解决。比如:“顾客要来了,这时服务员们应该怎么做呢?”“顾客要点餐了,厨师们是不是应该准备起来了呢?”“这位先生吃完饭了,他要结账,收银员应该怎么说呢?”设置这样的问题,鼓励儿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将情景扩大化,比如场景可以从饭店拓展到超市,让儿童们了解更多的生活知识,教育儿童对于服务类人员应有礼貌,并思考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和家人对待服务人员是否也是有礼貌。正是有了教师的介入,游戏情境才得以拓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模式是以儿童为中心,设计不同游戏让儿童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当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贯穿儿童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学前教育游戏课程把儿童作为唯一的重点,帮助儿童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从而让儿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游戏的设计,充分发挥游戏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樊海亚.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A3):153-154.

[2]薛玉婷.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究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35):74-75.

[3]耿志涛.课程游戏化: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