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无氧阈训练是游泳训练中发展有氧耐力水平的一种训练方法,它在具有一定训练年限的年龄组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全面发展游泳运动员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训练手段,对于13-14岁这一年龄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在该阶段的中长距离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怎么样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水平是每个教练员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 游泳训练 无氧阈 有氧耐力 包干游 心率
在游泳训练中通常采用一般有氧训练、无氧阈训练和最大吸氧量训练来发展有氧耐力水平。所谓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的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通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02max)或用功率(瓦)来表示.超过这个临界点强度(无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
本文通过对淄博市业余体校游泳队12名99-2000年出生,年龄在13-14岁,有一定训练水平和运动年限且均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游泳运动员(6男6女)把他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男3女);然后实验组进行无氧阈强度的训练,而对照组则使用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训练,通过两个月的分组实验训练后发现实验组的6名队员400米爬泳的成绩提高幅度比对照组的队员提高幅度大,而且在课前心率,即刻心率,和恢复心率这三方面也较对照组的队员来得好。这些都说明无氧阈强度的训练适合改年龄组的游泳运动员,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
在实验过程中本人对提高实验组队员的有氧耐力运用了无氧阈的训练手段,而对对照组的队员则运用了低强度长距离耐力训练的方法。这是因为无氧阈是工作肌在保持乳酸的产生和排除平衡的状态下工作,这种强度可以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是发展耐力最有效的方法和强度。而在实施无氧阈训练的过程中采用的距离主要以较短距离的包干游为主,因为业余体校的运动员训练水平有限,如果距离长的话,队员们不会象高水平运动员那样懂得如何去分配自己的体力,有些甚至达不到无氧阈训练所要求的强度范围,对机体刺激所产生的影响就比较小,如果采用无氧阈训练强度过低的话,那么训练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一、对两组队员实验前后400米爬泳成绩的比较分析
在运用了SPSS数据分析后,两组队员实验前的400米爬泳成绩经T检验后T=-0.094,P=0.631,(P>0.05)说明两组队员在实验前400米爬泳成绩的水平是没有差异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两组队员成绩的前后增长值经过T检验后T=4.846,P=0.004,(P<0.01)呈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队员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显然无氧阈强度对实验组的队员来说是适合他们的强度。这些说明了无氧阈强度训练在短期的集训过程中见效快,提高幅度大,而低强度长距离的有氧耐力这种训练方法起效时间慢,效果小;但是,根据深圳市体工队刘云恒在2000年第一期的游泳季刊中写的《超长距离游泳训练的评述》中,他指出采用短距离间歇训练的方法,发展耐力起效迅速,但不易持久,中断训练,耐力下降较快,而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耐力训练效果稳定而且持久。所以在安排无氧阈强度的训练计划时一定要与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队员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运动成绩提高,并且始终保持优异的运动成绩。
二、对两组队员实行分组训练后心率变化的分析
(一)通过实验不同阶段对课前心率的记录,本文对两组队员课前心率进行了统计以及数据处理,做出了两组队员课前心率的变化图(见图1)。
图
1 两组队员课前心率的变化情况
课前心率就是在训练课前相对安静下测得的脉搏,它能反映出队员们在课前的机能状况,让教练员了解队员们的身体状态,然后通过运动强度变化来调整运动员的心脏变化,不断提高心脏机能和运动系统的适应性,以接近、达到或超过竞赛时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从图1我们看到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刚开始时课前心率相差的很小,实验组的平均心率略高于对照组队员,而随着实验阶段的发展,心率差距慢慢的拉大,说明实验组队员通过无氧阈训练后,机体得到了适宜的强度刺激,课前各方面的机能状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的队员,虽然对照组的队员心率也有所降低,但是由于他们的训练强度低,达不到该年龄应该需要的强度刺激,所以训练的效果以及训练水平和身体机能水平都不如实验组。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无氧阈训练来提高有氧耐力水平要比一般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来得明显。
(二)通过实验不同阶段对训练课中即刻心率的记录,本文对两组队员课中即刻心率进行了统计以及数据处理,做出了两组队员课中即刻心率的变化图(见图2)。
图2 两组队员训练中即刻心率的变化情况
即刻心率就是某一练习后的瞬间脉搏(通常记6秒或10秒)它能检查运动负荷对运动员机体刺激的深度。若在运动中测试时发现心率上升值低,没有太大心理和生理反应,只是有肌肉酸沉、疲劳的感觉,这就表明运动员的心脏功能适应,运动能力较高,这时就需要增加运动负荷,若发现心率值较高,运动中维持时间短,胸中发闷,脸色苍白,气色变化,但运动员肌肉无疲劳感,就证明运动员心脏适应能力差,这就需要增加或保持负荷量,减少负荷强度。从图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的即刻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是以3×(6-8)×100米的包干游方式来体现,强度在85%-90%,而对照组的有氧耐力训练强度在80%-85%低于实验组的无氧阈训练强度,根据无氧阈训练心率的范围(140-180次/分),如图所示,把实验组队员他们的平均心率乘以6之后在(153.6-165次/分),且每个100米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在20-40秒,符合了无氧阈训练的间歇时间。而对照组的有氧耐力训练以低强度的长距离训练为主,训练量大,但重复次数少,一般重复1-2个.根据低强度有氧训练心率的范围(120-150次/分),如图所示,把对照组队员他们的平均心率乘以6之后在(141.6-152.4次/分),且他们每个长距离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在10-20秒,符合了低强度有氧训练的间歇范围。另外我们把实验组队员的即刻心率的数据和前面成绩的数据这两方面结合来看,两组队员即刻心率通过各自的训练方法后下降的幅度基本相同,但是实验组队员400米爬泳的成绩提高幅度却大大的高于对照组。虽然每次的训练强度高于对照组队员,但是实验组队员们的身体机能状况都很好,情绪也很高,完成的质量也不错,没有出现胸闷,技术变形等过度疲劳的状态,而对照组的队员在长距离训练中有枯燥和乏味的感觉,完成的质量并不理想。这些都说明了无氧阈的强度适合13-14岁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让队员的机体得到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强度刺激,所以成绩提高的快而且幅度大。而低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对于13-14岁的运动员来说强度太小,对机体虽有刺激,但还不够,所以成绩虽有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慢,增长幅度也小。
(三)通过实验不同阶段对课后恢复心率的记录,本文对两组队员课后的恢复心率进行了统计以及数据处理,做出了两组队员课后恢复心率的变化图(见图3).
图3 两组队员训练后恢复心率的变化情况
通过测量课后恢复心率,它能反映出本堂课运动量对运动员机体刺激的大小。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强度、密度、负荷和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运动后的心率恢复也不同。由图3的数据我们看到实验组队员的恢复心率下降了1.9次/10秒,对照组的队员恢复心率下降了1.1次/10秒,说明两组队员在经过4个阶段的有氧耐力训练后训练水平提高的同时,心血管系统机能也提高了,心率的降低说明每搏输出量增大,心力储备也提高了,根据运动生理学教科书上所说,目前世界上已公认有氧耐力训练是提高心力储备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进行实验训练过程中对照组的训练以长距离为主,强度低于实验组的训练。但在课后的恢复心率却没有实验组的队员来得好,由此说明运用无氧阈的训练方法后有氧工作能力高于一般有氧耐力训练。
三、结论
(一)无氧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因为无氧阈训练是工作肌在保持乳酸的产生和排除平衡的状态下工作,这种强度可以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是发展耐力最有效的方法。
(二)采用100米多组数重复的间歇训练对发展13-14岁少儿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是可行的。
(三)采用短距离多组数重复的间歇训练来发展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了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训练气氛高,队员的情绪也好。更能发挥运动员的个人潜力。
(四)传统的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对于13-14岁年龄的运动员来说太低,达不到他们机体所能承受的强度刺激,所以对照组400米爬泳的成绩提高幅度没有实验组的提高幅度大。
参考文献
[1]于成龙.辽宁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1):119-123.
[2]薄欣颖.探析间歇训练对提高游泳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意义[J].体育风尚,2020(0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