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301617
【摘要】中医教育特别强调将“崇德”与“授业”融为一体,在传授医技的同时,更加注重医德的感召。在古代中医典籍中蕴含了大量体现师德、弘扬医德的元素。通过挖掘、归纳这些元素,有助于促进中医教师崇德授业,赓续传承,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关键词】中医经典;崇德文化;师德建设;“四有”教师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中将“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作为中医药特色发展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建设与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教育是第一要务。中国古代中医教育传承历来强调将“崇德”与“授业”融为一体,也就是传承医术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医德的传承,德业兼修。为师者“德业相融”的传承教育模式,也为中医师德的弘扬,医德的传承树立了典范。这些元素被历代传承者记述在中医典籍中,蕴含于字里行间。我们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有必要深思熟虑,细细品味,透过文字、语气、话语、故事……挖掘和整理中医师德师风元素,弘扬中医传承中的“崇德文化”。通过挖掘、归纳这些元素,有助于促进中医教师崇德授业,赓续传承。
通过挖掘、剖析、体味、归纳中医典籍中的“崇德文化”元素,辨章类别发现,中医的“崇德文化”元素恰恰与“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相吻合。早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即“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与目标。所谓“有理想信念”,体现了思想育人的导向。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教师作为教育之本,首先要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把这种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所谓“有道德情操”,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了道德育人的导向。韩愈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竞相争做道德楷模。反之,老师道德滑坡,学生的思想自然正不了。中医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真爱生命、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尊严与职业荣誉感会感召学生,教师的谆谆教导有助于学生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怀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实现“苍生大医”的职业目标。所谓“有扎实知识”,这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赓续授业。扎实的知识,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内涵,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自身更要勤勉学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所谓“有仁爱之心”,这是教师从事职业的情感要求,体现了和谐育人的导向。孔子曰,“仁者,爱人也。”教师作为人类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真心诚意地去爱每一名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爱人之心,才会产生教育育人的动力。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爱心、初心才能够被其所感动,才能真正愿意融入到职业氛围中去,真正热爱这个医生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一个好老师,应该以“四有”为基准,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积极引导学生筑梦、追梦和圆梦,让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1]。
“四有”好老师的内涵根源于中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和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从中医典籍中挖掘“崇德”元素,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是相吻合的,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解国危难、救世济民的家国情怀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理念,将医生的职业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医生治病救人是为了国家的安康。高明的医生,不仅精通医理,通晓天道,对国家出现的病态,也有责任纠正医治。中国近代像孙中山、鲁迅等无不弃医救国,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这句话指出了医者不仅要刻苦钻研医术,勤学苦练医技,同时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学是在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上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应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把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结合起来综合看待。医生的理想信念要求,当国家危难时,广大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有担当挺身而出,肩负起解救人民病苦的重任。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广大医务人员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很多人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很多人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有的同志甚至以身殉职,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也正体现了几千年来传承下的理想信念与“大医”担当。
二、尊重生命、崇德重才的道德情操
古代中医传承,特别突出以德为先。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医德教诲。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已成为目前中医学子必熟背的职业规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段话也就是说,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对当时医界“曾不留神医药”的不正之风表示愤慨;对那些“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表示鄙视;建安年间, 大疫流行, 他表现出对百姓疾苦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于是“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成《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讲看见医家在处方中开众多珍贵之药但不能治愈患者,便发出了“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质疑,并且在《肘后救卒》中列出一些贱价、草石等一些贫穷老百姓也能吃得起的药,这种处处为方便平苦患者着想的精神被后世广泛赞许。
“崇德”观念也体现在择徒方面。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择罗天益为徒时提出:“汝来学觅钱医人乎, 学传道医人乎?” (李濂《医史.东垣老人传》) 当罗天益回答是后者时, 李东垣欣然接受他作为徒弟, 并给予资助, 尽心以教。
生死面前,生命为贵。明代黎澄《南翁梦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医叫范彬,家中世代行医,被陈英王任命为自己王府的太医令,掌管王府的医药诊病。也就是陈英王聘用的专职医生。一天,一个农民敲他家的门急请他出诊,说:“我家妇人生孩子突然发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发青了。”范彬听后二话没说,拿着药箱就出门,救命要紧!正巧,刚出大门,陈英王也派人来到,说:“英王的贵妃病发寒热,命你入宫诊治。”而范彬却说:“贵妃的病不算危急,现在有个民妇病危,生命顷刻难保,我需要赶紧去救她,一会就回来。”宫中来人生气地说:“你要救别人的命,就不顾惜自己的命吗?”范彬说:“我这样做固然有罪,但也是实在没有办法,若不急去抢救民妇,那妇人就会顷刻死去,她的生命就没有希望了,一个家庭就完了。至于我这条小命,希望寄托在英王身上,侥幸得以免死,我愿承担全部罪责。”说完,急忙赶去抢救民妇了,民妇果然被他救活了。事后,范彬回来拜见陈英王。陈英王责问他为啥才来?范彬就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诉说一遍。陈英王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位贤良的医生啊!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仁慈的爱心,能体贴我的黎民百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呀!”范彬冒死救活了民妇,实在难能可贵!在范彬的心目中,生命没有高低贵贱;那时,他所要做的就是抢救生命,别无他虑。其高洁的医风,今天依然令人感佩!
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执业功底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错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亳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2]医生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特殊职业,不仅需要高尚的医德,而且还需要精湛的医术。在中医传承教育中,对医术的考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古代把医德高尚、能疗人之心的高明医生称为“上工”。《内经》和《难经》对“上工”都有具体明确标准。在疾病的治愈率上要达到90%以上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难经·十三难》:“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这在今天都可能是难以企及的高标准。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对医生的素养和医生的准则做了细致入微的说明。“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味。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说察形候,纤亳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余曰病易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皆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痰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所以医人不得持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 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怨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也就是说一个德业兼优的医生风度,应能使思想纯净,知我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做医生的准则,应该是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攻击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而有自我赞许的样子,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到阴曹地府之中,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同时,不能因为患者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爱人如己、普同一等的仁爱之心
“医乃仁术”强调了中医的传承者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了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仁”“医”结合。
尤其明代及以后中医强调,医生应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古人还将医生的职业标准与要求精细列出,作为行业规范。如,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列出作为医生的素养和行为要点:“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线药越陈越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帅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治家若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轻则无积,重则贫窘;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六要里中亲友人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往来之礼,不可求奇好胜。凡飧只可一鱼一菜,一则省费,二则惜禄,谓广求不如俭用;七要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当置买产业以为根本,不可收买玩器及不紧物件,浪费钱财。又不可做银会酒会,有妨生意,必当一例禁之,自绝谤怨;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样物具,俱要精备齐整,不得临时缺少。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十要凡奉官衙所请,必要速去,无得怠缓,要诚意恭敬,告明病源,开具方药。病愈之后,不得图求扁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戾。闲不近公,自当守法。”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也总结了“医家十要”,即“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五知气运,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温凉,恐伤性命。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这些内容已成为古代中医行业的行为准则和执业规范。
中医典籍留下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崇德”范例,中医教育的传承模式将“医德”与“师德”融为一体赓续千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医教师,要挖掘中医的精华,继承优秀的传统,用传承与发展的眼光守正创新,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国人民健康事业的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长亮. 新时代加强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1):68,71.
[2]史堪.史载之方[M].王振国,朱荣宽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5.
【课题资助】天津中医药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课题编号Y-202004
通讯作者:郝征,男,(1977.2-),医学博士,副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金匮要略》杂病辨治思维及经方证治研究。
[在此处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