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二十六中 安徽省蚌埠市 233099
摘要: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成长许多,也悟出不少教法与教学心得,尤其是对初中知识与小学知识的衔接部分,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下面就这一部分内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于七年级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入门学习
首先七年级数学主要涉及《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书作为七至九年级的六册数学教科书的第一册,应是前两个学段数学教科书的后续。因此,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别重视与小学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小学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运算,都必须从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的概念及运算出发: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离不开对已学过的正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当符号确定后,就归结到已学过的正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上去;当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之后,原有的运算律将仍然保持。在这一章我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对于负数的认识,大部分的学生在小学有学习过负数的一些知识,但是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还是存在着一定错误的认识。受小学知识的局限,学生接受的2<3这种数量大小关系,延伸到负数中就会得到-2<-3这样的结论,但实际上两个负数比较大小与正数比较大小其实是相反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负债用负数表示,甲同学负债两元,乙同学负债三元,甲同学比乙同学负债少,更容易偿还,这样他的幸福指数就相对高,所以从幸福指数的高低上我们就可以得到-2>-3;再比如-1与-10000比较大小,还拿负债的例子解释,甲同学负债一元,乙同学负债一万元,这样甲比乙负债少,他的幸福指数相对来说就要比乙高,所以-1>-10000,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比较任何两个负数的大小了。同样的还可以将负债这个道理和绝对值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几何意义。在引入数轴以后规定向右为正方向,那么原点左侧的数值就是负数。我还拿负债的例子解释,把原点比作是不负债的幸福状态,那么负债越少就表示离这种幸福状态越近,负债越多就离这种幸福状态越远,因此离原点越远,这样就可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在数轴上,右边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就可以根据数轴上两点距原点的距离大小,实际上就是绝对值的大小来判定任何两个负数的大小。我再用绝对值的定义来解释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根据定义可以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表示这个数的点距离原点越远,反之,若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小,说明表示这个数的点距离原点越近。再拿-2和-3用绝对值来比较,就是-2到原点的距离是两个单位,-3到原点的距离是三个单位,说明-2到原点更近,那么-2就更大些。二是两个负数的加减,以及一正一负的加减运算相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比如-5+8=?可以理解负债五元又赚回八元,结果还是赚了三元,因此答案就是+3(正号可以省略),-4+7=?(同学们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思考,答案等于3),那么-5-3=?不妨理解为负债五元又负债三元,结果一共负债八元,所以答案是-8,那么-1-6=?(答案是-7),因此用这种生活中的负债的例子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两个负数比较大小以及两个负数的加减运算,既生动又具体,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死记硬背课本定义法则还容易因记忆不牢,粗心问题计算失误,同学们在学习这块知识时可以参考,帮助你迅速的理解课本法则。
其次本书的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始终。从《课程标准》看,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做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小学学习的应用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解法的讨论更注重算理,更强调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说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是会觉得迷糊到底什么是方程,其实小学我们就学过方程知识,我举个例子我们做过这样的题目:4+( )=9,我们都知道答案是5,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方程,我们设括号里的数值为x,那么通过移项,把4移到等号右边,相当于减去4,就得到x=9-4=5,因此括号里应填的数值是5。这样看来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学过了简单的方程知识呢?简单吧,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谨遵法则,认真仔细就没问题,至于应用题也涉及了诸如物理问题、经济问题、效率问题、追及问题等等许多实际问题,同学们在学习到这块知识时不要急躁,仔细审题,搞清其中数量关系再做题。
再次本书的第3章 “空间与图形”,也是充分利用现实世界的物体,通过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现”几何图形,归纳出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这章知识,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保护动物、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同学们在学习这章知识时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学习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收集数据以及利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就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最后教材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同学们要善于观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如观察温度计获得对数轴的直观感受,观察天平发现等式性质,观察优美图案从中发现平面图形等;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以及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同学们还要学会和同学讨论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也能促进数学思考。另外在教科书的边空,还提出了许多思考性的问题以及有关内容的注释,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拓展知识面。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多七年级学生措手不及,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七年级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以上本人谈到的七年级数学入门学习的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带给即将踏入初中校门的同学们些许帮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