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评价心律失常治疗中优质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取83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收治时间2020.01-2021.08,行优质护理(n=42,观察组)和常规护理(n=41,常规组),比较SAS、SDS、SF-36评分,评价影响作用。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33.65±3.26)分,SDS(38.15±5.26)分,比常规组(39.82±6.15)、(43.74±4.28)分低,生理功能(74.83±5.71)分,活力(65.72±5.45)分,总体健康(73.15±6.36)分,情感功能(4.28±6.29)分,社会功能(68.48±6.33)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治疗中加强优质护理可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安抚,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影响观察;情绪状态;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主要与窦房结激动状态异常有关[1],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心肌梗死、冠心病伴发。轻度窦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不会严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症状相对轻微。而快速心房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重度心律失常情况可使患者出现低血压、胸闷、心悸、头晕症状[2],病情危急情况下还可导致患者出现猝死、晕厥情况,用药控制病情的同时,需配合完善护理方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故此,本研究结合83例2020.01-2021.08来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评估论述了优质护理的影响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83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收治时间2020.01-2021.08,行优质护理(n=42,观察组)和常规护理(n=41,常规组)。观察组44至73岁,平均(54.76±4.66)岁,57.14%(24/42)女,42.86%(18/42)男,常规组43至73岁,平均(54.28±4.39)岁,56.10%(23/41)女,43.90%(18/41)男,(P>0.05)。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器质性损伤严重,不配合研究 ,心力衰竭,有血液疾病者。入选标准:理解能力正常,意识精神状态正常,心电图检查确诊的心律失常患者。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接受基础性知识讲解、用药指导、病情监测护理。观察组加强优质护理:(1)改善环境:患者心理状态可受环境影响,故此,护理人员就需积极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定期消毒清洁病房,合理布置相关物品,保持病区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视具体情况控制探视时间与人数,以此来改善患者心态,提升其舒适度。(2)认知、心理干预:由于起病急促,患者易产生恐惧、不安情绪,故此,护理人员就需积极与患者沟通,实施认知、心理干预护理,为患者详细介绍有关知识,多鼓励安抚患者,通过一对一指导、微信推送、播放视频、集中讲座等多种形式来使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及时排解其恐惧、不安情绪,坚定其治疗信心。(3)改善饮食:针对存在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人员需协助其合理调整饮食方案,以清淡易消化为基础准则,减少胆固醇、脂肪、盐摄入量,合理搭配营养物质,使患者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1.3观察指标
负性情绪变化借助SAS、SDS量表观察,心理状态越优,评分越低。生存质量借助SF-36量表观察,与分值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资料分析用SPSS21.0,计量( )、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情绪变化
护理后,观察组SAS(33.65±3.26)分,SDS(38.15±5.26)分,比常规组(39.82±6.15)、(43.74±4.28)分低,P<0.05。
表1 负性情绪 ( ,分)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2 | 55.37±3.15 | 33.65±3.26 | 54.69±2.46 | 38.15±5.26 |
常规组 | 41 | 55.72±3.69 | 39.82±6.15 | 55.13±2.53 | 43.74±4.28 |
T | - | 0.465 | 5.730 | 0.803 | 5.303 |
P | - | 0.643 | 0.000 | 0.424 | 0.000 |
3.1生存质量
比较护理后生存质量: 观察组生理功能(74.83±5.71)分,活力(65.72±5.45)分,总体健康(73.15±6.36)分,情感功能(4.28±6.29)分,社会功能(68.48±6.33)分,高于常规组,P<0.05。
表1 生存质量对比 ( ,分)
组别 | 例数 | 生理功能 | 活力 | 总体健康 | 情感功能 | 社会功能 |
观察组 | 42 | 74.83±5.71 | 65.72±5.45 | 73.15±6.36 | 74.28±6.29 | 68.48±6.33 |
常规组 | 41 | 67.42±6.69 | 59.88.±5.67 | 67.82±6.63 | 68.57±6.36 | 61.57±6.14 |
T | - | 5.432 | 4.785 | 3.738 | 4.112 | 5.04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心律失常病理类型较多,常规护理往往难以针对性满足不同患者护理需求。何艳[2]研究证实:心律失常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后其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对患者负性情绪有积极影响作用[3]。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SF-36评分高于常规组,代表其负性情绪、生存质量改善效果更优,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优质护理影响作用:其一,实施优质环境护理,保持病区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可提升患者舒适度,减轻其焦虑、烦躁情绪,其二,实施认知、心理干预,采用一对一指导、微信推送、播放视频、集中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普及讲解疾病知识,可纠正其错误认知,减轻其恐惧、不安感。其三,合理调整患者饮食方案可改善患者体质,提升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治疗中加强优质护理可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有效安抚,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与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郭爱梅,王晓辉.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保守治疗阶段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5):200-201.
[2]何艳.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预防并发症的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4):260-261.
[3]刘春萍.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