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地域风貌小镇规划实践——以兴文县石海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4

后疫情时代下地域风貌小镇规划实践——以兴文县石海镇为例

吴宇锋

身份证号码: 35012519870207**** (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本文从新形势下传统城市规划不足之处入手,结合国内外经验案例提出新时期可在“体系、空间、人文”三方面探索规划思路转型。 最后以兴文石海文旅特色小镇实践为例,从“首保安全韧性、凸显地域风貌、构建在地人文”三方面加以阐述,为新时期地域风貌特色保护与乡镇有机更新提供些参考借鉴。以期抛砖引玉、以小见大,展望后疫情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乡转型升级。

【关键词】国土空间、地域风貌、安全防灾、韧性城市、传承、僰苗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城市规划在辅助政府营造“美好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好生活需要有安全健康、地域特色的城市体来承载。新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城”的城镇化过渡到“人“的城镇化;故城市规划思路及手法亦当与时俱进、谋求转型升级。

1.现实之局:新形势下传统规划不足浅议

1.1规划体系上,“重空间规划、轻安全防灾”

传统的城市规划实践往往考虑空间规划,而被动考虑安全、防灾等专项规划。反映在规划编制内容中,防灾减灾章节往往后置于空间规划,仅作为附加从属内容略提一二,也缺乏体系性的思考,往往难操作或被忽略。另外,尽管城市规划诞生于城市公共卫生日益恶劣和亟需认识城市健康的背景之下,但随着近年来学科的逐渐成形与完善,将“健康”置于首要位置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却日渐缺失。

1.2城市风貌上,“重上层建设、轻地貌基盘”

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气候环境下的下盘地貌基盘,以及气候和地理所共筑的“本底磁场”;过于关注上层空间建设,各地方生搬硬套、批量复制……导致城市特色衰微,面貌同质化、城市空间尺度缺位,无法极致地彰显各地区各地域板块下的城市风貌特色。

1.3地域人文上,“重空间塑造、轻在地文脉”

最典型的如早年的大拆大建、推到重建等大刀阔斧扩张;近年来传统“大拆大建”的建设模式已经逐渐转型为注重存量更新,提高环境品质等内涵式提升所替代。然物质空间背后的逻辑内涵依旧甚少被关注,反映在过分强调“外引、飞来物”,忽视“自生、本土情”,最终落地难或水土不服;过度注重空间及美学,忽视功能、文脉、自由逻辑的延续……“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的在地人文社会也甚少被深究、觉醒。

2.谋变之途:新时期下规划转型方向探索

2.1 从“安全、防灾附属”转向“首打韧性、健康”

地震、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对城市影响的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传统规划对天灾人祸、突发事件等考虑欠周,造成巨大的损失,城市机体需要长时间修复才能复原。就如2020年的疫情,从单个城市开始,蔓延至全国,后上升到国际问题,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灾难和损失……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城市建设需首先系统性考量“城市安全韧性”,切实地与安全防灾专项规划对接(目前安全防灾规划尚在探索阶段),并预留应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措施等,保障城市的生命线工程;进而才是空间建设及形态美学问题。

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也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需致力于打造“健康的城市、健康的人民”。

经验借鉴——日本“国土强韧化计划”: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在此背景下,日本灾害风险应对战略发生了深刻转变,从宏观、长远的视角提出了“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土和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并于 2012 年确立了“国土强韧化计划”并立法立规。为推动国土强韧化,由中央主导、地方政府与公共团体协同合作、公众广泛参与,日本迅速建立起“中央—地方—公共团体—市民”自上而下的韧性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体制机制。

2.2 从“建设空间营造设计”转向“地域磁场相辉共生”

不同气候区下的地域差异造就了中国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基盘形态,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西南部青藏高寒区、西北部干旱区、东南部丘陵地貌、中西部川蜀盆地地貌…未来国土空间将由多个自然条件迥异、景观特色鲜明的国土空间区域构成(李晓江,2021)。而这些区域下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感知是粗砺还是柔美?是江南水乡还是辽阔平原?是阳光普照还是阴雨绵绵?无不透射着当地的气候地理底色……2015 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而城市特色是以气候条件下的地域自然地貌条件为基础的。故一个卓越的空间规划,乃是首先根植于气候条件下的地貌基盘,再来打造上层空间建设,兼顾春夏秋冬、阴晴云雨等四季气候变化,力求达到地域城镇风貌的极致化彰显。

经验借鉴——德国“斯图加特”:德国斯图加特市是一座山地城市,是山水景观保护的成功样本。市区和其周边地区拥有奔驰、保时捷等众多高新科技公司,理应当建设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然而,市政府认定山地景观为其城市最大的本底和精华,故高度重视山体形态等自然景观保护,市内建筑高度一般被控制在八层以下。山脊线上、山腰和山脚建筑的体量,高度和类型都被严格地限制。斯图加特不仅对自然景观本底地貌尊重,更是将它们和自身历史、人文特点统筹保护、强化,形成了可识别性极强的丘陵地带景观。斯图加特高度重视山岭和坡地的景观保护。特别是在其山岭与坡地上,种植有大量的葡萄园,形成了独有的山地绿色景观……斯图加特整个城市即以山体为背景主导,与自然为浑然一体。

2.3 从“外来输血”转向“在地造血”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相对地方化、区域化、本土化的城市精神。广义的城市特色,是在气候地理、城市风貌基础上,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 折射当地市民的艺术品位。在超级全球化、社会治理、大众生活的三角关系中,真正的抓手还是在在地社会的治理,在大众生活的稳步提高(尹稚,2021)。故新时期“人的城镇化”需落位到人的福祉、人的健康、人的幸福……让人民参与其中,建立“人民的城市、城市的人民”。反映在规划上,即需要有机更新来保留城乡记忆、传承地域上的文脉民风。

经验借鉴——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面对 20 世纪 90 年代生活环境混乱、农渔山村衰退和人口流出、教育与地方分离、自然环境破坏、传统文化及个性丧失等问题,于 1994 年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 “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区营造理念的推动,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使社区民众的自主参与,实现社区产业复兴、地景地貌焕新、生活空间美化,生活品质提升……直接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民风。


通过上述国内外案例的反思借鉴,下文笔者结合疫情期间本人有幸参与的西南山区文旅特色小镇总规及城市设计项目展开讨论——

3.实践之机:兴文石海总规及城市设计

四川宜宾市南部山区的“石海景区”与“石海镇”景镇一体,紧紧相依,隶属于兴文县。石海景区,具有良好的本底优势,有着世界级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乃世界地质公园;然多年来发展缓慢。石海镇,紧挨石海景区、乃西南地区山间里的小镇,镇区海拔约724米,中亚热带湿润型气候)。

基于当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石海景区将建设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此同时,依托景区发展的石海镇将定位为四川省文旅特色小镇、兴文县的县域副中心,未来周边村民将由政府引导迁入石海新镇中心。

3.1城镇感知

通过几日的现场调研,对城镇潜力的直观感知是“重山奇石上的小镇”,表现在:

(1)地貌雄浑、伟岸壮奇——石林、天坑、溶洞等世界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奇峰林立、千姿百态、溶洞交错……乃“重山幽谷、奇石林立、喀特地貌、镇藏灵气”的意向潜力图景。

(2)地表敏感、生态脆弱——当地为僰族苗族聚居地,村庄分散稀疏,多为2-3层建筑;稍高一点的5层建筑就显得突兀,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3.2现状问题

石海镇与我国西南民族山地地区县镇存在些共性现象:如人口外出务工,乡镇和村庄逐步衰落、空心化;民族和乡村特有的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侵蚀,不断被削弱……具体表现在:

(1)镇村分散、人烟稀少——镇政府、各村庄等散落分布、不集中,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同时因产业单一低效等(基本为粗犷的农业、养殖业,辅以小部分旅游业) ,近年人口外流明显,人烟稀少。

(2)全镇皆景、多而粗旷——旅游景点多,但相对粗糙、不精致,偏原生态,缺乏精工雕琢。

(3)交通闭塞、配套不足——山区地带、地形起伏高差大、交通通达性不足。游客基本短途观光、白天来夜晚即走,缺少高端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

(4)文韵未活、特色不显——世界级喀斯特地形地貌下的石文化、僰苗文化未被深入挖掘;建筑风格朴实、不突出当地特色。

3.3规划研判

紧扣“重山奇石上的小镇”图景打造:

(1)强调县域统筹。通过县域内各乡镇的错位协同,石海镇发展目标明确,职能上定位为“兴文县的县域副中心”;旅游上定位为“世界唯一的石头坡地僰苗寨”,形象主题为“原生石·原风寨”——“奇特、灵异、神秘”的川南土生土长的僰苗部落小镇。

(2)强调特色极致化。特色资源在于“石、僰、苗(兴文地区独有的僰族文化,僰族为中国的第57个民族)”,故规划难在如何借力地貌基盘并巧用场地竖向来体现城镇特色。

(3)强调落笔轻盈。鉴于地貌敏感,规划心存敬畏,做到大保护无伤痕:即基本遵从现状既有建设,忌大体量建筑、严控新增建筑高度(2-3层为主),以保证与周边地质环境的协调。因景镇一体,故在空间上与石海景区做到“主题错位”、“配套共享”“交通衔接”。

4.提升之道:安全韧性前提下地域特色的极致传承演绎

鉴于本项目在疫情期间编制,规划充分考虑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城乡建设,及时汲取与时俱进,从安全防灾、地域特色、在地人文三方面加以详细展开:

4.1安全防灾领衔——安康至上的石海新镇

良好的自然生态所构成的免疫系统能够赋予小城镇应对环境变化时的抵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其“韧性”。故通常择低风险、安全区域建设,而高风险、脆弱区域则预留做生态凭着或廊道,保证城镇的“呼吸空间”。

4.1.1建立安全韧性的格局

根据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的互动,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等评价,避开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带、保护区划等,通过GIS评估等推导并优化了可开发建设用地,规划提出了“分散组团”的大结构:即以石海景区为核心,依托城镇发展轴分段组团相生,各组团间留出的开阔生态廊道可作汇水通风、生境栖息平衡等;由此在小镇总规层面,确立了大开大合、安全韧性的空间格局。

综合建设时序、财政资金等,各组团下笔轻重有度,分四类手法导控,如:石海镇中心采取“精致打造”;石海景区、石菊谷地采取“景观提升”;兴宴村、梅岭村采取“立面整治”;大峡谷维持“原生野境”。

4.1.2预留弹性的用地规划

通过规划,用地有机性融于景,整体呈现“西北旅游、东南民生”的布局。基于西高东低的整体坡向结构,规划精耕修整场地竖向,促各类用地向阳、通风,保证健康且视野景观。

石海镇区在现状基础上增设配套设施,实现景区、镇区配套共享:(1)首保基础设施:如给排水安全(含水源点周边的卫生安全、污水厂等)、电力通信设施安全、道路通畅、垃圾中转站、公厕等。(2)明确民生配套:镇一级的敬老院(老有所养)、卫生院(病有所医)、幼儿园(幼有所托)、中小学(学有所教)、安置(住有所居)、农贸市场(劳有所得)等,塑造健康暖心的基层。(3)增设旅游配套:游客中心、博物馆、酒店、商街、客栈、停车场、公厕、垃圾回收站等,结合现有客运站、U型酒店,促进舒适健康的旅游。

需要指出的是,为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事件,规划提出在镇政府用地空间内附设应急指挥办等;鉴于疫情,现状卫生院也预留了足够的拓展空间。同时规划做足弹性,预留了2处发展备用地,以保证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载体(如类似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

4.1.3保障突发事件的应急

保障“点线面”应急救援,具体表现为:

“点”——所有的公共空间、公园广场绿地等,也包含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水源点、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安全的基础设施点。“线”——保证交通要道的可达及通畅。县道、乡镇主要道路是应急时输送灾时救灾力量、转移疏散避难人员的有力保障,规划根据等级保证主次道路路幅宽度,并预留空间。“面”——卫生院、防疫站、应急指挥办等,也包括相对大型的公园、广场、绿地等临时可用作避难救灾的空地。

6191eaf9dcaf7_html_901dd4a030c972b5.gif

图4-1 石海镇土地利用规划图

(来源:项目组绘制)

6191eaf9dcaf7_html_df3212b8cc31b5ea.jpg 时由镇机关单位牵头,在公共空间(如停车场、游客中心入口广场、海中湖公园、学校操场、医院前广场、菜市场空地)以及石海景区内进行临时避难场所标识,做好宣传督讲、普及防灾教育、应急演练等。



4.2地域风貌传承——石崖上的坡地苗寨

规划并非生搬硬套僰苗商街,而是认定“石”是该地区最大的本底,故需保护好石地貌,采取低冲击模式建设。

4.2.1与石共生、奠定嶙峋坡地地貌基盘

规划提出“与4.9亿年的奇石共眠共生”的理念,处处点石,致力于打造“城镇立于大磐石之上,奇石点缀于步行径之间”的“重山奇石上的小镇”图景。

4.2.2师法苗寨、传承当地僰苗部落风貌

空间风貌上,研究西南山区几类苗寨的布局方式(如傍山寨、梯田寨、聆水

6191eaf9dcaf7_html_2944842070cb1bfa.gif

图4-2 石海镇核心区设计总平面图

(来源:项目组自绘)



寨等),并根植历史,提炼当地的全新"苗"风——以当地石材为主体,辅以木、

瓦、当地特色的蓄水平屋顶等,构建当地特色的建筑风貌。

以“讲述历史文化故事”的思路,组织空间的起、承、转、合游线。由游客中心开始,通过规划,核心区共打造“石苗寨门”、“芦笙广场”、“花山呢语”、“世苗行宫”、“僰苗古酿”五个景点。

(1)“石苗寨门”:穿过游客中心抵入口广场,以石基为主体、辅以木作的大门,展现“石头上的苗族”故事场景……乃根植当地特色的开阔寨门……

(2)“芦笙广场”:湖边半围合的高地空间,展示苗族节庆、祭祀场景:苗年、芦笙节、祭尤节、鼓藏节、“印象僰苗”历史剧……

(3)“花山呢语”借现状地表巨石、苗族古枫木,筑苗式花山,营造轻快的苗式情人节场景:磐石、枫木图腾为证……

(4)“世苗行宫”:新建苗王宫吸引世界各地苗族(白苗、青苗、红苗……),修缮村祠堂,二者和合共生,平衡苗族与当地村民的信仰……

(5)“僰苗古酿”:改造后山低谷地老宅为酒窖场,展示僰苗酿酒工艺;营造酒窖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和神秘感……

6191eaf9dcaf7_html_2944842070cb1bfa.gif6191eaf9dcaf7_html_31286618948ab923.jpg

图4-2 石海镇核心区设计总平面图

(来源:项目组绘制)


4.3乡产民风振兴——有机更新的新农村

实现地区的乡村振兴,真真正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强化自身造血的城镇化动力。故规划以农文旅一体化来带动乡镇村庄复兴,保留村庄原有的记忆、带动村民就业,构建在地文明;实现“景镇联动、景民联动、景村联动,农舍变旅舍、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4.3.1乡村在地记忆延续

(1)既定安置用地打造为开放式“大丰收新村”

规划借“开放社区”理念,打造“融入景区的新农村”:引导游客由商街入村体验,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主题:“融”——游农耕文明,享四季丰收、五谷丰登。通过“春舍(村党群活动中心)”、“夏坊(手工作坊)”、“秋田(农耕田园)”、“冬坪(抗体健身广场)”四大场所节点,以轻快的故事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丰收富足的乡社生活……

(2)原硫铁矿厂住区修复为“知青岁月村”

东面原国企硫铁矿厂住区面貌破败,规划引入“城市双修”理念,进行生态修复、人文修补,通过“针灸式疗法”导控路径节点,实现有机更新:

①入口广场空间,主题“蹉跎与崛起”:介绍硫铁矿厂生活区的历史

②古树广场空间,主题“老树的见证”:讲述老树与国企的往事

③高地眺望空间,主题“在希望的田野上”:记载矿场儿女当年劳作场景事迹

④老屋大宅空间,主题“走进新时代”:谱写矿场儿女走四方的场景

4.3.2乡村产业品牌振兴

石海镇地处世界公认的神秘级“北纬28度”方位上,且海拔较高(公认的新鲜蔬菜地),鉴于当下低端疲力的农业、旅游业,规划认为可紧紧抓住 “高山、奇石、僰苗、北纬28度”等借势包装宣传,如建立“石海高山农业品牌”和“石海奇石品牌”:

即利用海拔高空气新,提升做精高山果蔬、乌骨鸡等一产种植、养殖业,石海酿酒等二产手工业;利用奇石嶙峋、喀斯特地貌,初期又有矿产,故可衍生发展石雕、矿艺品等二产无污染的石头轻加工业……一产、二产直接带动三产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6191eaf9dcaf7_html_2944842070cb1bfa.gif

图4-3 石海镇核心区鸟瞰图

(来源:项目组自绘)

6191eaf9dcaf7_html_7515c5fda8548f59.png 体上景镇一体,既保障了景区人气,又带动了村民就业,也促使包装的“石海品牌”得以加快推广宣传,让村民参与其中。


  1. 持续之路:任重道远的长期规划

《石海镇总体规划及核心区城设》还在加紧编制中,与《两海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石海镇国土空间规划》、《石海村村规》同步编制、及时互动、层层递进。目前已确定“在保证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底线下,谋划极具地域风貌特色的健康小镇,并催生相对本土化的在地乡产民风”等方向,后续将深化实施引导及招商引资……对于新形势下的乡镇地区抑或是系统相对简单的中小型城市地区,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同时因各地情况不同,很难采取一种固定模式套路来解决,规划转型升级仍需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



注释

本文所配图纸均来源于本次的项目实践,由项目组绘制完成。项目组的其他人员有:邱峰、孙畅、李余红、胡家玮、杨骐、崔晓、杨瑾、鲍鹏飞等


参考文献 :

[1]王一.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规划[J]. 规划师,2015(10).

[2]陈琦,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J].房地产世界2020,(11)

[3]周阳月,龙婷婷,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策略应对[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冯雨,尚嫣然,曾亚婷,杜洋,龙晨吟,乡村振兴视角下苗族山地特色城乡规划实践——以台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 年~2035 年)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8年

[5]李和平.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3(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