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动机作为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二语学习的主要源动力。近年来,动机研究逐步转向研究其复杂的社会动态性,主要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回答动机系统如何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来阐释二语动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从动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起始状态的敏感性、动态复杂性、开放多元性)来分析二语自我动机系统的三个层面,旨在讨论二语动机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因素变化对二语动机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动态动机系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二语动机系统在内在规律,对实际课堂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二语动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动态系统理论;
前言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移动”。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动机是指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态度、愿望和意愿(Richards & Schmidt 2013)。二语动机作为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研究人员建立了大量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动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近十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方法出现了向动态系统理论的转变,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研究者应该从个体出发,来挖掘而与动机系统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二语动机的各个方面的交互影响,以期为二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二语动机
动机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之一(戴运财 2015)。动机可以作为长期二语学习的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方面的不足(Dörnyei & Ryan 2015)。传统的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整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上。历时性研究表明,内化的工具性动机可以成为学习者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文秋芳 2004)。然而,这种对二语动机的传统划分及相关研究与动机心理学中的认知动机概念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研究者们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二语动机模型,这也标志着动机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二语动机系统的概念化提供了新的视角(Dὃrnyei 2019)。它将“个体自我”的心理学观点与以往理论的全人观点相结合,将第二语言动机作为学习者自我系统的一部分,由三部分组成: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验。
理想二语自我是指个人的“理想自我”中包含第二语言特征的一面,它产生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弥合学习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差异的动机。传统的整合性和内在化的工具动机就属于这一部分。应该二语自我关注的是个体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那一面,用来满足学习期望,避免可能的消极结果。外在层面的工具动机就属于这一范畴。二语学习经验可以是与即时学习环境和经验相关的“执行”动机(如教学大纲、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等)。
二语动机系统的动态概念在个体动机研究的历时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已经验证了这一模型的实际应用,并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且理想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验的影响更大(Taguchi et al.2009)。更重要的是,第二语言动机自我系统将研究的焦点从社会动机转向学习者的个人动机,更重要的是将第二语言动机系统视为一个动态系统(Waninge, Dörnyei & De Bot 2014)。因此,本研究采用Dὃrnyei的模型,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探索二语动机的动态特征。
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系统理论(DST),又称混沌理论,混沌的研究是研究过程和生成的科学,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探索一些变化和动态系统。语言习得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将非线性复杂系统转移到语言研究中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根据Larsen-Freeman(1997)和De Bot, Lowie & Verspoor(2007)的研究,DST的主要特征如下:
(1)初始条件敏感、不可预测性
DST对初始条件的敏感,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无论初始条件多么相似,具有不同初始状态的系统的行为都会随着系统的发展而发生显著的差异。但是一些巨大变化可能会被系统吸收,从而产生微小影响。
(2)动态、复杂、非线性
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来自于各元素和子系统以多种方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的动态性是指在系统内部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元素相互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此外,系统的非线性变化也体现在大量的投入有时不能带来相等的产出,甚至可能没有产出。
(3)开放、自组织、反馈敏感
DST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准备吸收新事物,向系统外注入能量。动态系统又是自组织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进入一些偏好状态——吸引状态。动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使它们的一些行为结果相对稳定。动态系统的特征表明它对反馈的敏感性和对新事物的适应性。
虽然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起源于自然科学,但在动态系统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与二语动机系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二语动机动态系统
1.二语动机系统及其初始状态
从DST的角度来看,一些看似无序的系统本质上是组织良好的,具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它们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
理想的第二语言自我可以被认为是学习者自己、家长、老师,有时甚至是他们的同龄人在学习之初设定的一种愿景。目标属性的差异也能解释个体之间的表现差异。目标设定涉及目标的特殊性,难度和目标承诺。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短期目标对语言学习和其他人类行为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短期目标能够产生更直接的刺激和更快速的反馈,能够很大可能地推动学习的进程。应该自我动机是一种更具有外在性的预防性动机。它指的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动机,以满足学习期望,避免可能的消极结果。这种外在的动机与家庭背景、家庭期望和其他一些背景因素有很强的联系。
第二语言学习经验是指由特定的学习情境(包括教师、同伴、学习材料、以前的学习经验等)决定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放大了学习者的初始动机状态。相反,消极的学习经验可能会降低学习者在初始状态下的学习动机。当然,随着第二语言学习环境的变化,消极体验可能会导致高动机状态。
3.2 二语动机系统及其非线性
每个个体和其所处环境都是独特的,动机的特征、现象和产生过程的演化网络是复杂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而且总是独特的。L2动机系统包含非线性关系,它的因果之间没有直接的比例联系。较高的动机水平可能会带来较高的语言能力,也可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没有显著的影响。传统的线性动机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的动机系统。动机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Ushioda(2009)认为多重语境元素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动机需要被看作是一个通过相互关系的复杂系统产生的有机过程。关系视角强调语言系统的非线性和二语动机系统的非线性。二语动机的非线性已被Larsen-Freeman提出的非预期结果定律有力地证明。Larsen-Freeman(2006)认为二语动机系统初始状态与动机大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得预测结果变得困难。在语言学习环境中也是如此,大量的语言输入可能也不会导致语言能力的同等提高。
3.3 二语动机的多重影响因素
从动态的角度来探讨二语动机系统,强调了学习者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个体层面特征的变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与外部因素共同构成动态系统。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二语动机系统中,环境和动机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因素包括国家、地方甚至学校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学校和家庭环境。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和家庭对二语动机有更直接的影响。此外,学习氛围对不同学习者都很重要。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的个人魅力能给予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创造性和趣味性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考试,学校有很多考试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国学生成长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考试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动机研究发现,在考试阶段,动机动态系统的吸引子阶段表现最为突出(文秋芳, 2004;常海潮,2018)。
动态系统的自组织特征表明了二语动机系统中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内在因素,即人格特征的个体层次差异;个人特质,如个人兴趣、交际意愿、信心、成就感、焦虑程度等。积极特征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结论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包括理想二语自我、应该自我以及二语学习经验都对初始动机状态敏感。此外,二语学习的因果不相称性也说明了二语动机系统的非线性。此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种因素并存并相互作用,使得二语动机系统既复杂又动态变化。二语动机的这些特征将对二语教学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由于动机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教师需要知道自己的第一节课和每节课的开始,并尽量做到足够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到他们的教学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驱动力的作用,并且有足够的强度来创造动态系统的吸引物状态。此外,二语动机系统的动态特征可以揭示课堂内动机的可变性。这种可变性可能有助于塑造学生的长期二语学习动机。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偶尔的小测验也是必要的。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元素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Dὃrnyei, 2019)。在实际的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更加创新的课堂活动形式和多样的表达载体。
参考文献
[1]Adolphs, S., Clark, L., Dörnyei, Z., Glover, T., Henry, A., Muir, C., ... & Valstar, M. (2018). Digital innovations in L2 motivation: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the Ideal L2 Self[J].
System, 78, 173-185.
[2]De Bot, K., Lowie, W., & Verspoor, M. (2007). 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0(1), 7-21.
[3]Dörnyei, Z. (200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ornyei, Z. (2019).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2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Cinderella of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9(1), 19-30.
[5]Dornyei, Z., & Ryan, S. (2015).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revisited[M]. Routledge.
[6]Larsen-Freeman, D. (1997).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18(2), 141-165.
[7]Larsen-Freeman, D. (2006).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 fluency, 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 590-619.
[8]Richards, J. C., & Schmidt, R. W. (2013).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Routledge.
[9]Taguchi, T., Magid, M., & Papi, M. (2009).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 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J].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36, 66-97.
[10]Ushioda, E. (2009). A person-in-context relational view of emergent motivation, self and identity[J].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215228, 215-228.
[11]Waninge, F., Dörnyei, Z., & De Bot, K. (2014). Motivational dynamics in language learning: Change, stability, and context[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8(3),
[12]常海潮。 (2018).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变化机制研究——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个案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183:35-42.
[13]戴运财。 (2015).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J]. 外国语文研究, 1(6), 72-80.
[14]文秋芳。 (2004).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及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