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动物养殖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规模化畜牧养殖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传统的分散化小规模养殖模式逐渐被淘汰。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实现集中管理,有助于提升畜牧养殖效率,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分散化小规模养殖,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因此为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更加有效地防治措施,保障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破坏;防治;规模化畜牧养殖
引言:我国在畜牧养殖集约化、一体化以及规模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更为严重,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畜牧养殖过程中,在创造大量畜牧产品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并且这种现象在规模化畜牧养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降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1.1大气污染
相较于分散养殖,规模化畜牧养殖的规模更大,动物数量更多,相应的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代谢废物也会随之增加。以动物粪便为例,动物粪便中含有一定的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而大量的动物粪便堆积,会产生发酵作用,进而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除此之外,养殖动物肠道气体的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奶牛肠道气体排放量可以达到每年110千克左右,全球的牛肠道气体排放量可以达到每年260亿千克。在牛的肠道气体中同样含有二氧化碳以及甲烷等有害气体,因此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另外,养殖场中还会产生一定的饲料粉尘,再加之动物在换季的时候会出现掉毛的现象,这些也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
1.2土壤污染
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受节省成本或者技术限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养殖场尚未构建完善的动物粪便处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场往往只能将动物粪便随意堆积,进而对周围土壤造成污染。如动物尿液中含有大量的含盐物质,这些物质渗透到土壤之中会加速土壤的板结。再比如,动物粪便中还有蛋白质成分,这些成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成为有害的亚硝酸盐等,一旦进入到土壤之中,则会导致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变质,不再适合植物生长。除此之外,动物粪便中还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一旦深入到土壤之中,并被农作物所吸收,如果相关的农产品被人所食用,则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1.3水污染
由于部分养殖场的排污系统不完善,再加之缺乏动物粪便处理系统,使得养殖污物、污水以及动物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有的养殖场会将相关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河道之中,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还会破坏水体生态。除此之外,养殖场将污染物随意堆放,导致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尿素等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一旦人饮用遭受污染的地下水,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2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
2.1养殖模式传统
目前我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更多地表现为养殖规模的增加,但是养殖模式却并未发生转变,依然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这是导致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往往是希望通过扩大养殖规模的方式来增加养殖收益,很少考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不注重发展和应用绿色养殖技术,同时也未构建相关的配套设施,无法有效处理养殖过程中的产生的污染物,进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2养殖管理水平低
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养殖管理多沿用以往分散养殖管理方式,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例如,养殖户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未能结合动物品种进行科学分群,依然采用简单的混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动物患病几率,但由于养殖管理水平低,使得动物疫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给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再加之对病死动物的处理不规范,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会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3防治措施
3.1增强环保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指导,要想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首先要注重转变养殖场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增强其环保意识。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巨大危害,并积极开展各项环保措施,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环保政策,降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以及防疫知识技能,加强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规范化养殖管理制度,并在日常的养殖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督,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及时指正和改善不合理养殖措施。
3.2合理处理粪污
粪污处理不当是导致规模化畜牧养殖产生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合理处理粪污。粪污处理要结合粪污成分,将其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也能避免粪污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目前,我国针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粪污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将粪便转化为饲料或者肥料等,利用于养殖业和农业生产之中。粪污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同时也含有一定的能量成分,并且这种情况以禽类粪污最为显著,由于禽类的消化系统的特点,使其难以完全消化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进而导致粪污中的蛋白质与能量成本较多。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将禽类粪污进行加工处理,用作饲料原材料。例如,借助自然干燥法使粪污脱水,然后将干化的粪污制作成饲料。这种方法简单便捷,并且成本低廉,但是采用该方法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推荐采用自然干燥法。而除了自然干燥法之外,微波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粪污处理技术,该方法是指借助微波来对粪污进行加热,使其干化。应用微波法处理粪污的效率较高,同时对环境影响更小,因此微波法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粪污处理过程中,将其制作成肥料也是主要方式之一,在此过程中主要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粪污到肥料的转化,并将其用于农业生产之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粪污转化为能量,如借助甲烷菌对粪污进行处理,进而产生沼气,沼气可以直接作为能源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3.3加强环境监测
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附近环境的监测,实时掌握养殖场周围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改善养殖场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则要找出污染源,并借助有效地防治技术,从根源上解决污染物体,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相关部门应将环境监测与奖惩机制相结合,针对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养殖场给予相应的处罚,对能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践行环保措施的养殖场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便可以对养殖场起到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促使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结束语: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动物养殖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规模化畜牧养殖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但规模化畜牧养殖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采取有效对策,降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婧,王颖,王元丰.呼兰县畜牧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4(6):60-64.
[2]吴彩霞,刘朝明,邓凤如,等.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江西饲料,2008(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