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第三中学 529500
摘要:非暴力沟通反对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精神暴力。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应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改善日常师生的紧张交往状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并研究了如何在师生交往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交往;应用;
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对于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中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如果还在使用的传统的说教、指责甚至是嘲讽的教育方式,即使教师是善意或者是无意为之,也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负面行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中结合非暴力沟通模式,跟学生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非暴力沟通的基本要素
非暴力沟通指的是采取有效的沟通措施,让人察觉到自我需求和自我感受,更加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同时又能够尊重和倾听他人,体会他人表达的感受和需求,达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和解。非暴力沟通崇尚爱、平等和尊重。在高中教育工作中应用非暴力沟通理念,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思维习惯,站在学生的观点思考问题,并尝试理解学生的行为,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1.观察
在进行非暴力沟通时,首先要不带评价的进行观察。印度哲学家曾经说过,不带评价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观察到任何现象,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只需要进行清晰的观察,并不作出任何评判和结论。例如教师说:“我看到你在课堂上睡觉。”这句话属于观察到的。如果说:“我看到你在课堂上睡懒觉。”这就变成了评价和职责,会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在批评自己。
2.感受
人们的感受十分的敏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管是热情奔放的音乐还是柔和舒缓的音乐都能够细微的感受到,因此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需要通过敏锐的感受,了解学生当前的需求。例如班级中的学生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三门课没有及格,拿到成绩单之后心情很低落,来找心理老师做咨询。说自己平时学习很努力,考试那几天刚好感冒发烧,状态很差。而父母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考试成绩不好不愿意与父母说。如果心理老师感受不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说:“你为什么会难过,这有什么好哭的!”会让学生感到不被理解,打断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观察,认识到学生内心的痛苦和矛盾,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的真实情况反馈出来:“你一向成绩好,因为身体不舒服导致这次考试不太理想,内心感觉特别难过,也不知道如何和父母说,所以内心很矛盾,是吗?”心理老师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学生共情后,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站在学生的位置倾听学生的感受,只有相互之间站在平等的位置,相互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聆听他人,才能够让师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产生共情,让学生更加信任心理老师,从而接受老师的引导。
3.需要
在非暴力过程当中深入挖掘,彼此内心的需要非常重要,有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2]。例如学生小红在咨询过程中谈到,最近心情很难过,不愿意和其他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整天都无精打采,胃口不好,睡眠不好,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心理老师了解后发现,小红在前两个星期和好朋友吵架了,因为好朋友和家里人闹矛盾,心情不好,这时候小红安慰她,希望她心情变好,但是却被好朋友骂了一顿,说她多管闲事。这让小红对友情产出了怀疑,甚至是逃避。心理老师耐心倾听后,说:“你在好朋友伤心的时候去安慰她,陪伴她,希望她心情变好,但是好朋友认为你多管闲事,听到好朋友这样说你,你心里很难过,因为你很看重你们的友情,你希望能得到她的认可,是吗?”心理老师分析小红的内心需求,以及不良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经过多次的探讨,小红感觉到自己内在需要得到认可,她的困惑得以解决。她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合理对待人际关系。
4.请求
开展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其他人的行为,让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而是需要跟其他人建立诚实、友爱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就是在教育当中告诉学生,希望他做什么。希望做什么与命令做什么有十分根本性的区别。学生们会认为命令是自己非做不可,因此学生们即使选择做,也是基于逃避惩罚的原因。而希望对方做,意思是学生可做可不做,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为他人幸福做贡献时的自然喜悦。
二、站在心理学角度思考师生交往中非暴力沟通的应用措施
在高中教师教学工作中应用非暴力沟通,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比较紧张的师生关系,有效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1.改变传统的教育节奏
非暴力沟通需要心理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同理心来跟学生的心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情绪感染,实现自我成长
[4]。例如在心理课堂开展中,教师正在专心教学,突然发现班级中一名同学正在玩电动游戏,让这名同学在下课之后到办公室一趟。该名同学跟教师解释说是因为自己考试没有考好,心情十分郁闷,因此想要通过玩游戏,来放松一下,结果正好被老师看到了。教师感受到学生的心情之后,耐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考试考得不理想,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你希望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放松,这是可以的。但是你上课玩游戏的行为却是不可行的,我希望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的心情很糟糕,我们可以约一个时间好好谈谈,看看有哪些调节情绪的方法适合你,帮助你解决目前的困境。”学生沉默一会,说:“老师我要向您道歉,我感谢您没有大声训斥我,我心里充满愧疚。如果是换成其他老师看到我上课玩游戏,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对我进行指责,而不会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谢谢您,请您放心,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通过上述案例可以了解到,过多的理论教学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聆听学生的感受,通过坦诚的心态接纳学生的行为,能够让学生拥有自我教育的实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
2.拓展心理教育视野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存在狭隘的一面,影响教育管理质量,通过结合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应用,能够积极拓宽教育视野[5]。例如心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有一名同学总是在埋头看其他的课外书籍。对于教师讲解的心理健康知识点并不理会,心理老师走过去发现该生在看鲁迅的作品。心理老师提醒过他要注意认真听课,但是据观察发现对方依然没有改正。此时心理老师并没有急于进行行为干涉,而是在后续的一段时间中进行了一段心平气和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这一名同学十分喜爱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书籍几乎不离手,喜欢这些作品更甚于喜欢教科书。心理老师反思自己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心想也许是他暂时对我的教学没有提起兴趣,或者是并不适应我的教学方式,他的阅读能力是否已经超出了同龄人?接下来心理老师跟语文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发现该学生在写作中通常都有很独到的简洁,写作语言的表达也十分流畅有特色。该学生总是按时交作业,并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该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没有妨碍到其他人。因此心理老师与该生在沟通时,首先称赞学生热爱阅读的行为,鼓励学生继续读更多的鲁迅优秀作品。但是阅读并不能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合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被心理老师的教育引导折服,在后续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看课外书籍的行为。在这一案例中心理老师进行了一种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并进入到深入的体会和反思当中,没有一开始就批评教育,而是采用深入了解的方式跟学生沟通。这样进一步帮助心理教师拓展传统的心理教育视野,让教师进入到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当中。
3.非暴力沟通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之后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对话,重点强调了在互动中双方主体性,学生更加理解和接纳教师,营造出了和谐有好的对话氛围。在教育中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对立者,而是教师的同伴和朋友,自觉跟随者教师的引导健康、团结、和谐的成长和发展。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发展,自尊心和自强心也逐渐提升,如果直接采用批评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例如在课间中,心理老师发现有两名同学在打赌,看一道数学题目谁解得又快又好。其中一名同学在解答完成之后得意洋洋的说:“你不如我!”心理老师认为这可能会让另一名同学的自尊心受到挑战,如果恼羞成怒之下肯定会跟对方理论起来。心理老师耐心观察,并做好准备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沟通关系。这时候另一名同学不仅没有跟对方争论,反而笑着说:“你这么说我很伤心,我还希望拜你为师,希望你能教我解答这道题目呢。”他运用了非暴力沟通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果然对方听了反而不好意思,并慷慨解囊要把自己的解题技巧传授给对方。可见通过教师采用的非暴力沟通教育,学生们能够有效利用起来,帮助缓解在日常沟通中的冲突和矛盾,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则属于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除了承担专业的教育职能之外,还需要进行教育管理工作。通过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应用,能够减少对学生造成的情感创伤,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红.班级管理中的“非暴力沟通”[J].基础教育论坛,2021(09):22-24.
[2]孟娜.非暴力沟通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21(03):172-173+176.
[3]俞奕欣.运用“非暴力沟通”策略和谐师生关系[J].求学,2021(03):49-50.
[4]李旭妍.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非暴力沟通”探析[J].新闻传播,2020(20):117-118.
[5]黎素美.浅谈非暴力沟通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20(17):62-64.
[6]金雅蕾.非暴力沟通在师生交往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