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许岭镇中心小学
摘要:教育惩罚,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分支,具有逆向管理、规范化引导等特征。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全面性变革,教育惩罚与教育鼓励作为两种教育形式相伴而生,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承担意识、以及独立优势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实践措施,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阶段性优势,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实践与创新
一、教育惩罚概述
教育惩罚,是相对于教育鼓励而言的教育方式。该种教育模式认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也要适当的给予惩罚,以达到对学生惩戒警告的目的[1]。惩罚与鼓励是两种截然相反教育手段,它能够辅助教师树立权威,但也会造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畏惧感,我们进行教育方法应用时,既要看到教育惩罚优势,也要善于分析其劣势,有效把握该种教学方式应用的度,实现教学工作开展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惩罚理念认知层面的误区
从国内当前88.17%的教师对教育惩罚的概念认知上存在着误区,其中30%教师认为,教育惩罚等同于教育处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处罚;25%的教师认为,教育惩罚是通过嘲笑、同学批评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而33.17%的教师认为,教育惩罚,是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课堂管理,主要其目的是达到让学生“听话”即可[2]。由此来看我国小学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知上,大部分都存在理解偏差,基于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教育惩罚管理措施的实践,自然可想而知。
(二)教育惩罚实施运用不恰当
教育惩罚实施不恰当,是现代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应用的第二大问题。一方面,教师实施教育惩罚的时间过早,导致学生在理念认识上形成了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教育惩罚的时间过晚,学生已经形成了错误认知,教育惩罚的实践过程将毫无意义。因此,导致教育惩罚运用的效果上参差不齐,不仅无法对学生发展起到良好的管理作用,也会造成小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偏差。
(三)教育惩罚运用偏离核心
从我国现代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来看,33.65%的教师完全将教育惩罚从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将教育惩罚作为树立个人威信的手段;44.12%-50.20%的教师,出现教育惩罚与教育鼓励本末倒置的实践情况,致使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在课堂中的融合,严重压制了小学生天性的发展。同时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方法,造成小学生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较低,这种教育惩罚实践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负面循环,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3]。
(四)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体制化
教育惩罚作为现代教育实践中的一部分,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全面优化。目前我国60.15%-70.03%的小学中,采用由上到下的说教形式,只有29.97%-39.85%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工作的开展,采取诱导式、自我认知等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的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也会造成教育惩罚工作开展,脱离了教育体系的发展需要,对我国教育惩罚模式,随着教育改革需求转变的趋向造成了制约。同时教育惩罚实践工作,在部分小学中处于表层阶段,教育惩罚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上,缺乏一定的关联,也缺少长久的工作开展引导,从而影响教育惩罚在实践中融合成果。
三、优化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惩罚理念认知上的引导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性理论知识,对教育惩罚措施进行深入理解,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入手,进一步区分教育惩罚与处罚、体罚、全面监管等,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避免自身认知上的不足,影响教育工作的实践开展。
从学校视角而言,加强教师度教育惩罚理念认知的引导,应将教学理念的引导工作融合在日常实践中来。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教师交流学习会议,带领教师分析教育惩罚实践中的利弊,做好教师理念认知的外部引导条件。
(二)教育惩罚运用点的恰当把握
1.最佳发展区的把握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可知,人的成长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个最佳发展区,这一阶段能够为人本阶段的发展提供最优条件,促进人能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我们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也要善于把握学生发展的阶段,避免教育惩罚实施时间上的缺失,做好教育惩罚的实践工作[4]。
2.因材施教方法把握
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将教育惩罚运用得当,应保障教育惩罚方式运用的因材施教,避免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刀切”的实践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实行教育惩罚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师从低年级学生认知空白,善于模仿的特征出发,采取“引导式惩罚”正向惩罚手段,让学生逐步认知规范理念。而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主要采取“约束、明确管理”进行负向惩罚,这是由于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实行教育惩罚时要应用这些规范模式,加深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
案例中所提到的两种教育惩罚实践对比,正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发展差异实施,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融合的直接体现[5]。
(三)彰显教育惩罚的核心地位
1.教育惩罚在教学工作中融合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鼓励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缺失,或者说是对鼓励教育最佳状态的外部调节措施。因此我们在运用教育惩罚时,必须把握住教育惩罚实践的核心,才能够发挥教育惩罚在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承担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2.教育惩罚在德育管理中融合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是由于教育惩罚的管理性特征,能够为学生的品德、价值观、世界观提供引导,是有效的指导方式。但我们应注意,教育惩罚,只能作为小学教育中学生辅助性判断的依据,而不能完全等同于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管理方式,教师应适度掌握教育惩罚在小学生德育引导中的应用程度。
3.教育惩罚实践辅助性实践
为了保障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实践的效果,也要做好教育惩罚实践的监督工作,尤其针对那些以权谋私的教师,规避教育惩罚在实际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进行一线教师、校园管理人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监督管理,保障教育惩罚工作的实践成效,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教育惩罚运用形式多元化引导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惩罚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应尽量保障教育惩罚实践形式,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实现教育惩罚运用的多元化引导。例如:某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实践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诚实的孩子》教育短片,学生通过短片,分析故事中“我”在打碎花瓶后,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一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通过故事将教育惩罚的分析引入日常写作业认真程度问题上,进一步进行个人品德意识的指导。
四、结论
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的分析,是我国教育工作深入探讨的指导理论。在基础上,为了解决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理念认知层面的误区、实施运用不恰当、教育惩罚运用偏离核、以及教育惩罚运用形式体制化问题,提出教育惩罚运用多元化引导,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因此关于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讨论,将为国内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全面性融合,提供创新开展指导。
参考文献
[1]林莉.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陈馨玟.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7(05):6-7.
[3]刘安庆.小学教育中惩罚的合理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麻卫静.浅谈小学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J].高考(综合版),2016(03):293.
[5] li pengfei. Problem analysis of education punishment in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201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