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第一中学
摘 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校本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形式化、简单化、零碎化等现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原有校本课程建设系统各因素的潜在功能和价值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使整个校本课程建设系统的结构和实践历程达到最优。本文以兴化市第一中学省级课题《基于“地域儒雅文化”的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实践研究》为例对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进行了反思和评价。
关键词:兴化地域儒雅文化 校本课程 深度开发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作为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自2001年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公布以来,校本课程成为中国新课改的重点。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并将其作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1]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学生需求”“社会需要”“课程标准”“学校特色”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许多高中学校因为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等现实压力,以及对家长态度、学生情绪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将校本课程开发停留在应付的层面,缺少对学生需求、社会需要等方面的前期调查及研究,也没有形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因而导致课程目标不明确,管理评价不到位。再加上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又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教师参与性不高、随意性较大。“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如此形成的校本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背道而驰。此类校本课程最终结果不是有始无终,就是成为鸡肋,无法发挥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办出特色学校,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未来人才的需求。
二、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实践
兴化市第一中学作为一所高中学校,地理位置特殊,地处老城区儒学街,儒雅文化浓郁:范仲淹文正书院的沿革——对古代文明的传承,郑板桥家书的吟读——传统伦理文化的吸收,冷欣先生创办念劬中学(第一中学前身)——对孝道文化的诠释……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浓厚的儒学色彩、具有独特校园风情的校园文化特征,为学校打造“儒雅教育”特色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土壤。学校作为兴化文化变迁的永恒载体承载者,确立了“扬儒雅之风,建幸福校园”的办学理念。并将打造儒雅特色教育,营造儒雅校园氛围,培养儒雅自信学子作为特色办学的追求目标。为此,学校成立了“兴化地域儒雅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校“人文胜地,俊彦摇篮”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学校、地域现有儒雅文化资源的筛选、整合、分类、补充,进一步丰富地域儒雅文化校本资源;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分步研究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力求实现校本课程内容优质化、结构体系化、策略创新化、管理规范化、评价多元化;同时通过调动师生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诸环节的主动参与,最终在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实现教育与教学质量双突破。
(一)资源深度开发
1.本土化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儒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儒雅文化特有的地域文化习俗、文化性格、文化精神、文化趣味以及文化风貌等不同呈现方式。“儒雅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精神,只有扎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土壤,才有源头活水和生生不息的动力。为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时重在挖掘兴化地区的“儒雅文化”内容。以刘志阳校长为首的历史组老师和以潘仁奇先生为代表的兴化史专家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不断丰富兴化地域儒雅文化的内涵,如:淳朴的里下河民俗、昌盛的文风教化、渊薮的家族传承、儒雅的礼仪情趣、坚劲的竹石风骨、感恩的念劬文化,真正将儒雅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2.体系化
校本课程内容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本”,但课程内容仅仅是校本课程整体框架中的一个部分。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完整的框架应该包括顶层的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的分类安排、课程实施的方法路径、课程评价的目标指向。为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过民主调研、专家指导,初步形成课程体系,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完善与优化。
(二)策略实施优化
1.全员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是全体师生的事。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不再是课程开发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学校通过参与管理、绩效评定、校际交流等各种创新方式激发教师潜能,引导教师提升拟定校本课程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内容、实施校本课程和评价校本课程这四种能力水平。此外,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学生,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为了学生,更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深度融入,在校本教材内容上适度留白,引导学生参与编写;在课堂教学中搭建辅助性的学习支架,创造性地组织课程开展,在生成和创造中师生共同完善课程。
2.活动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易于掌握各方面的技能,获得分析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素养。为此,学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活动参与,同时利用学校“昭阳书院——语文学习体验课程基地”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用充实、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用精彩的课堂呈现和丰富的教学活动留住学生;用多样的成果展示形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关注到课堂内容之外的知识,关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关注周边生活,享受学习课程内容的乐趣,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而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意识。
(三)管理评价同行
1.常态化
校本课程有其特殊性,它的实施由于没有固定的可以现成拿来就用的教材更别说教学参考,因此给教师的指导带来难度,再加上我们对课程指导老师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因此老师们可能更多地是随心所以,率性为之。良好的管理可以保证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地进行,可以提高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责任心,保留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信心,为校本课程深度开发提供一个充满期待的发展平台。为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订了一系列制度细则:课程实施方面的《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选科指导方案》,管理方面的《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学分认定办法》,奖励方面的《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奖励制度》等。
2.多元化
良好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将校本课程评价多元化,既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来评价,也把他们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人、主体和资源来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考评,同时将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既包括学生学习的成绩,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对教师的考评,不仅仅看学生的期末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反馈以及对课程计划等多种教学文档的考评。此外,为促进现有评价体系的完善,学校主动走出去,先后到锡山高中、姜堰二中等校本课程先进学校进行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修订。
三、高中校本课程深度开发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一个长期调整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我开发的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缺少权威的教材教辅、缺少针对性的培训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最终达成学生需要、教师能力、学校情况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文化类的校本课程,因为它涉及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在形成过程中同样需要大家的坚守及不断的的规范与引导,它是几代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科学开发同样离不开一些经典课程理论的影响。如: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编制思想启发我们要基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未来的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启发我们开发课程要把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启发我们课程是有结构的,开发课程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有序列化,要从活动到课程,从零散到系统。派纳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启发我们过程很重要,学生在课程中的满意度很重要,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实施中来。多尔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启发我们课程开发是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创造,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将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将质量的提升视为核心目标。校本课程深度开发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高度重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