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文献整理及数据挖掘总结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湿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临床用药的频次、中药属性(性味、归经、功效)、常用配伍及核心处方等规律。结果共纳入117篇文献,包括53种处方,涉及5063例患者,在痰湿主证基础上兼有风、火热、血瘀、气虚等证素。其中针对痰湿证素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茯苓、半夏、甘草、白术、陈皮等;性味以温、寒、平性及苦、甘、辛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肝经以及胃经为主;具有较强关联的药物组合为陈皮-茯苓、白术-茯苓、半夏-茯苓等;核心处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星蒌承气汤、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减。结论祛湿化痰类中药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基础用药,同时随证加减熄风、清热、活血、益气等药物有助于取得更理想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缺血性;中风痰湿证
引言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十分严重的疾病,发病以后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导致残疾和死亡,因此临床要重视对该疾病的治疗。当患者发病后,不仅会对其身体产生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也会因为躯体病症和不便,导致患者心理面临着严重打击。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患者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一般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情严重,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又容易合并多种合并症,所以使得治疗工作变得更加困难,预后条件更差。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并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进行护理,传统的护理在干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陷,指机械性的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干预,无法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最近几年将中医药康复疗法应用在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护理中,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并将主要情况作出如下的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中风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痰湿证辨证标准参照《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进行证候诊断。
1.2观察指标
本研究纳入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献,要求疾病和证候的诊断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研究类型包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性研究、典型医案;治疗方药以口服汤剂为主,包括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等;中药处方完整,临床疗效明确(有效率80%以上)。文献排除标准包括:(1)动物实验类、综述类、经验总结类文献;(2)以针灸、护理、熏洗等为主的非口服中药治疗的文献;(3)临床疗效不确切;(4)中药处方不完整。
2结果
2.1文献纳入情况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数据库分别检索到相关文献为798、792、506、1014篇。查重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获得文献117篇,涉及处方37首,另有自拟经验方16首,合计治疗患者5063例。纳入研究在辨证为中风痰湿证型的基础上,兼有风、热、气虚、血瘀等证,其中以痰热腑实居多,具体见表1。
表1中风病痰湿证(或兼风、热、气虚、血瘀)的临床常用方
2.2用药频次统计对录入数据库的治疗中风痰湿证中药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总用药频次为1059次,按频次高低进行排序,使用频次排前20位的药物见表2。其中,排前10位的分别为大黄、胆南星、瓜蒌、半夏、石菖蒲、枳实、茯苓、甘草、地龙、芒硝。对中风病痰湿证及兼有风、热、气虚、血瘀等证的中药处方进行分组统计(见表3),结果显示痰湿为主证者,用药频次前5位分别为茯苓、半夏、甘草、白术、陈皮;痰湿兼有血瘀者,用药频次前5位分别为半夏、天麻、白术、红花、甘草;痰湿兼有火热者,临床表现伴有腑实,用药频次前5位分别为大黄、瓜蒌、胆南星、枳实、芒硝;痰湿兼有气虚血瘀者,用药频次前5位分别为黄芪、当归、石菖蒲、地龙、川芎;痰湿兼有风证者,用药频次前5位分别为天麻、半夏、茯苓、栀子、钩藤。可以看出,治疗中风病痰湿证的药物以健脾祛湿、燥湿化痰药为主,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加减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益气、平肝熄风等药物,体现了中风病痰湿证辨证论治及整体观的思想。
表2中风病痰湿证(或兼风、热、气虚、血瘀)的临床常用中药
表3 中风病痰湿证证素组合临床常用中药分布
2.3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见图1。中风病痰湿证治疗用药以温性、寒性、平性的中药居多。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达288次,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思想。此外,中风病痰湿兼有热象者,多佐以寒性药物治疗。中风病痰湿证治疗用药以苦、甘、辛味为主,其中苦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达558次,甘味药物使用频次为390次。苦味药居多,体现其“能泄、能燥、能坚”,与燥湿化痰的原则相符;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脾益气之功。中风病痰湿证用药归经前5位依次是脾(498次)、肝(495次)、胃(443次)、肺(413次)、心(311次)。
3讨论
中医素有“怪病多由痰作祟”、“无痰不作眩”的说法,湿邪的致病特点重浊黏腻,迁延难愈,故痰湿之证黏着难以祛除,又常与其他病邪胶结,从而加重疾病。如风与痰湿胶结,则加重眩晕发生的可能性,痰火相互纠缠则使痰和火均难以祛除。因此,祛痰湿治疗之后,其他病邪无处依附,疾病可随之好转,痰湿证在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风患者的恢复期对患者重新独立生活,进而重拾社会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湿证,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改善痰湿证候,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痰湿证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一定参考。但本研究属于回顾性文献研究,纳入文献数据有限且缺少对文献证据质量的评价,因此可能带来一定研究偏倚。另外,因文献研究设计问题,未能收集处方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因此,仍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的结合中风病分型的临床试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相关药物的药理药效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更为确凿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冯荣伟,王文习,马影,刘婷婷,贾丽霞.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10):80-84.
[2]温雅.基于湿热理论的中风病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
[3]董雅婷.基于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疗效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9.
[4]刘呈祥.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5]陈沛.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病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