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马坪坝小学 6150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本人试着从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获的问题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解决两个关键点切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课前预习能力进行初步探究。由于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而且小学中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 所以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课前预习是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以及课前准备,使其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从而为数学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我们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学生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通常就是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和一些固定的数学计算方法,除此以外,还会设计一些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带着问题去预习,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训练,让学生熟练的达到确定预习目标。
现将探究过程中的收获总结如下:
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要紧扣教材,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预习作业的布置量要适当,要求要合理,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预习作业的布置最好新旧知识都能兼顾,不要让学生觉得负担过重。
学会看重点、圈难点。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无须什么也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重视与家长的合作。特别在小学阶段,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所以不能忽视家长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家长是学生预习过程中强有力的监督人。因为大多数时候的预习任务都在课后进行,所以,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时会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通力合作。教师通过家长的反馈与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及掌握学生的预习方式,预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其次,家长也是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比如,小数的认识的学习,最好就是家长带着学生逛商场,超市,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制作一些学具模型都需要家长的帮助与参与。
在课前预习能力培养上要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培养,既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和提高的过程,又能为养成学生良好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让学生自学能力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