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518000
摘要:鲁迅在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叙述了那么多“事件”,用意都集中在了阿长这个人物身上缺点的来源的,不是就这个人身上的缺点进行批判的,更不是为了叙述的“公正”才把怀念的人的缺点写出来的,是借这些事件来揭示这个社会对她犯下的滔天罪恶的。
关键词:事件 主题 洗脑 怒火
主题是散文的灵魂,经过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经典散文一定有一颗高尚的灵魂。散文的主题大多用议论的句子来呈现,作者直接在文章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会辅助于描写,这类散文的主题很明确很容易看出来;但有一部分散文作者在写作时并不是直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用N个事件来承载主题,这类文章阅读时就要细心,思考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意思,才能很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题。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这样的文章。
很多人在解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阿长买《山海经》上,但如果忽略了前半部分,或者没有读明白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解读得很生硬。那么,前半部分作者写的那些琐碎的事件,究竟是表达什么意思呢?对文章主题的呈现有什么作用?且让我们通过蛛丝马迹来探究这些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我们按照文章的脉络数一数全文一共记叙了多少个事件: 1.阿长称呼的由来。2.阿长爱搬弄口舌是非。3.阿长说话带有烦人的手势。4.阿长管教我没有正确的方法,爱告我的状。5.阿长不雅的睡相。6.阿长懂很多烦人的“规矩”,如阿长大年初一讨“我”的“恭喜”。7.阿长教给我很多莫名其妙的“道理”。8.阿长讲述“长毛”杀人的传说,包括阿长讲述她们女人不穿衣服堵“长毛”炮眼的故事。9.阿长曾经害死了我的隐鼠。10.远房叔祖琐事。11.我从叔祖那里知道了有《山海经》这部书。12.叔祖对我的诉求不放在心上。13.家里的其他人对我的想要《山海经》的诉求也不放在心上。14.阿长把我的想要《山海经》的事放在心上了。15.阿长有个过继的儿子。16.阿长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好像不止这十六件事,有的一句话带过,有的几句话带过,着实分不清总共有多少件事了。要表达一个主题,用了这么多的事例,实属罕见。这些事例究竟有多少对表现主题有价值的?有没有不合题意的?这篇散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怎样透过这些事件的外表来探究出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文中选取的事件里边,最扎眼的莫过于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了。这里有一个让人很不舒服的环节:“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是什么情况?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种行为咱先不说是多么的下流无耻,单就说阿长,她竟然就信了,信了就信了呗,她还当做“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还感觉是一种大本领,一直在炫耀,这得是多么缺心眼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啊?!她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什么是愚弄,她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歹啊。这么傻的女人,得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造就出来?
咱再捋一捋前边的话,发现阿长讲的“故事”还真未必就是她亲历的。她也没有亲见。那么,她,阿长,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推理:听别人说的。关于土匪的故事谁在传播?谁在这样传播?残忍、下流、无耻、可恶、卑鄙到了极点,传播这些内容的人应该别有用心!这种卑劣行径令人发指。可悲的是:阿长竟然信了,还笃信无疑,还帮着传播,津津乐道。这样愚蠢的女人,应该是长期“浸泡”在被愚弄的环境里,让她的脑子完全“进了水”的结果。作者叙述这个事件的时候,娓娓道来,不紧不慢,还略带诙谐:“‘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通过一个孩子的眼、脑、口,讽刺挖苦她的“缺心眼子”。实际上,时空转换后的成年了的鲁迅再来写这个事件的时候,应该是强压着巨大的怒火,心里在流血啊。他想到了这个事件背后的人和事,想到了这个世界的可恶。但他必须强压着悲愤用平静的情绪来把事件叙述完整。让阿长把自己的“悲剧”演完,让社会的悲哀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鲁迅写阿长讲长毛的事件目的是干什么?是在骂人,骂这个世界对弱者的愚弄、糟践、骂这个社会可恶到了极点。这个社会在逮着女人“坑”,把底层的女人坑到愚蠢的地步还不放过,把她往灵魂深处坑,怎能不让人“暴怒”?明白文章最后为什么用火山爆发的方式突然发出怒吼了吧:“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永安她的魂灵”,在这个人世间,她的“魂灵”是没有的,她的魂灵哪里去了?整个社会,剥夺了她的灵魂。分析到这里,事件——主题,终于顺了。
那么,其它事件呢?阿长爱搬弄口舌是非;阿长说话带有烦人的手势;阿长管教我没有正确的方法,爱告我的状;阿长不雅的睡相;阿长懂很多烦人的“规矩”,如阿长大年初一讨“我”的“恭喜”;阿长教给我很多莫名其妙的“道理”。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搬弄是非,烦人的手势,爱告状,睡相不雅,这些不好的东西本来通过教育可以纠正的,可是,她,阿长,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接受教育;但那些烦人的规矩,又是哪里来的?她怎么知道的那么多?又是“教育”的结果。我们是不是悟到了什么?作者选取这些事件的目的真不是“‘金’在‘沙’里经作者一番淘洗,逐渐露出了她的本色。该肯定的充分肯定了,该否定的恰如其分否定了,否定里包含着肯定,而整个肯定又与不著文字的否定互为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是在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罪恶。阿长的毛病,不是阿长的毛病,是这个社会害人的病,病得不轻,病入膏肓。
那么,这个社会害的人主要是什么样的人?阿长称呼的由来,说的很清楚。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最底层的人,社会地位低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配有。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人人得而践踏之:连“我”这个孩子都可以轻蔑的挖苦她。
同样是女人,“我”的妈妈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提到阿长睡相不好时,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了吗?“我”的妈妈说:“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说这个话的人一定很有修养,说话很委婉,知道注意分寸。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人?“我”的妈妈,能请得起长工、保姆的人家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见识应该广得多,对社会上的事情应该看得清楚不少,举止言谈高出阿长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女人,“我”的妈妈就不会讲长毛那样的故事,别人讲了她也不一定信,更不会传播。她有智慧有辨别力,别人欺骗不了她。可见,智慧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别人说什么都笃信的人,一定没有智慧,没有脑子的人云亦云,就是缺心眼,就是没有“魂灵”。人是怎么没有智慧、魂灵的?洗脑。洗脑的过程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被“洗脑”的环境中,他的认识水平就会极低,他就有可能没有自己的思想,愚民政策就是这样做的。什么是愚民政策?该告知的不告知,不该告知的全告诉他。阿长,不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吗?烦人的规矩、讨厌的礼节、愚昧的祝福,全是这个社会灌到她脑子里的,这些东西,同样作为女人的“我”的妈妈就不是那么笃信,美好的祝福,就是讨个彩头而已,有没有都不会影响什么,这一点,“我”的妈妈一定知道,因为她过年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迫切的要求“我”说那些过年的“吉利话”,阿长就信以为真,这不仅仅是缺心眼的人才这样,还必须极其善良的人才会对别人说的吉利话笃信无疑。对这样的人,有一点点良知,都不会忍心伤害。可是,这个社会,从头至尾,一遍又一遍的伤害,这不是丧尽天良吗?
分析到这里,已经清楚了,鲁迅在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叙述了那么多“事件”的用意都集中在阿长这个人物身上缺点的来源的,不是就这个人的缺点进行批判的,更不是为了“公正”才把怀念的人的缺点写出来的。作者介绍阿长这个人的诸多事情,还真不是为了“公正”,也不是为了怀念而怀念,是借这个人来揭示这个社会对她犯下的滔天罪恶的。
关于“叔祖”其人其事,首先他是个由头,是我知道《山海经》这部书的缘起,也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原因。他是不可跨过的人物,所以,本文不能没有他。“我”的叔祖是什么样的人?首先他是一个“寂寞者”,所以才和“我”这个小孩子玩耍。寂寞的原因是他爱好侍弄花草,他的太太不理解还经常的骂他甚至破坏他的花草。他很无奈,他告诉我有《山海经》这部书并不是他真心关心我,而是太无聊。结果又出来了:叔祖不仅仅是个“缘由”,还有对比的作用。叔祖告诉我《山海经》这部书是因为他无聊顺口说的,而阿长对待《山海经》是怎样的呢?看看原文: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看出来:叔祖和“别人”都不放在心上,只有阿长,连书名都说不准就主动、请假、自费购买《山海经》,叔祖、“别人”、阿长的做法放在一起,想表达什么意思?一个无私的、善良的、热心的阿长形象凸显。原来,写阿长请假自费买书送“我”这件事,就是为了突出她的善良、热心、好心与无私。但写她善良不是为了单一表现她的善良,而是强调她本不是真的“缺心眼儿”,并不是真的天生蠢、愚、傻、笨,她本善良无私而已。写这层意思仍然不是主题,主题是说:这样善良无私好心眼儿的人,“社会”竟然用尽欺骗蒙蔽愚弄之能事,夺走她的“魂灵”,让她变成了这样的傻、呆、笨、蠢、愚。这样一解读,还不能让人“震惊”吗?
文章最后补叙“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强调她的身世、有个过继的儿子、青年守寡。让人再次想到:“三从四德”里说的“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训诫,阿长是一个忠实的三从的执行者,要从一而终,要夫死从子,没有儿子过继一个儿子也要主动来找一个人“从”,可见她一生就没有过“自己”,也就是没有过自己的“魂灵”。她的悲哀就是她太过善良、太过“听话”,可她又有什么错呢?错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改变现状就是当务之急。从这层意义来看,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题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的主题完全一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同时也是一声怒吼、一声呐喊,表达内心的愤怒,怒吼是呵斥戕害无辜善良者的无耻行径,呐喊是喊醒沉睡的人们。让我们再听一听这撕心裂肺的怒吼与祈求吧: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放过她吧,放过这善良之极的、已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吧!祈求“老天爷”睁开眼睛!也该睁开眼睛了!别再坑害善良的人!
结论: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题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的主题完全一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长妈妈,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揭出长妈妈病苦的时候,作者虽然娓娓道来,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是强压心头怒火,揭露世道的残忍,祝愿受害的长妈妈能安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