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术前CT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58例肝细胞癌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患者供血分型,比较CT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结果:58例肝细胞癌患者供血分型以肝动脉型、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型为主,分别占65.52%和25.86%。CT检查淋巴结肿大、肝硬化检出率高于病理结果,肿瘤内坏死检出率低于病理结果(P<0.05)。病理分级Ⅰ级、Ⅱ级共36例,Ⅲ级、Ⅳ级共22例;Ⅲ级+Ⅳ级患者病灶直径以及侵袭转移、病灶边缘模糊、病灶内出血坏死比例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结论:CT在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检查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对病理分级进行准确评估,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肝细胞癌;CT检查;病理分级;诊断效果
肝细胞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传统放疗、化疗及新辅助治疗的实施,早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发病早期并无明显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措施最佳治疗时机[1]。CT检查是诊断肝细胞癌的主要方式,能够明确病灶范围、部位以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等,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2]。本研究分析了肝细胞癌患者术前CT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58例肝细胞癌部分切除术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上;(2)均接受部分切除术治疗;(3)均为单一病灶;(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入组前接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化疗等治疗者;(2)伴有其他恶性肿瘤;(3)病例资料不齐整。5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0.16±8.67)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选取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先进行CT平扫,扫描参数设置:螺距为0.8,管电压为110 kV,管电流为180 mAs,层厚为5 mm;在平扫完成之后进行增强扫描,碘注射80 mL罗胺注射液,动脉期位注射后30秒,静脉期为注射后55秒,平衡期为注射后180秒,层厚为1 mm,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肝脏下缘。所有患者检查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并对平扫、动脉期以及静脉期CT检查图像进行分析。
1.3 病理分级
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癌细胞形态与正常干细胞类似,且核浆比例正常为Ⅰ级;略见异形,核浆比例大于或者接近正常,胞浆颗粒性以及嗜酸性较强为Ⅱ级;异形性较明显,核分裂象较多,胞浆嗜碱性为Ⅲ级;核浆比例显著增大,形态变异较大为Ⅳ级[3]。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和(%)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肝细胞供血分型
58例肝细胞癌患者供血分型以肝动脉型、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型为主,分别占65.52%和25.86%。(表1)
表1 肝细胞供血分型(n)
分型 | 例数 | 构成比(%) |
少血供型 | 5 | 8.62 |
门静脉供血型 | 0 | 0 |
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型 | 15 | 25.86 |
肝动脉型 | 38 | 65.52 |
2.2 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CT检查淋巴结肿大、肝硬化检出率高于病理结果,肿瘤内坏死检出率低于病理结果(P<0.05),肿瘤直径≥3 cm、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检出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肿瘤情况 | 病理结果 | CT结果 | χ2值 | P值 |
淋巴结肿大 | 8(13.79) | 17(29.31) | 4.130 | 0.042 |
肝硬化 | 40(68.97) | 49(84.48) | 3.910 | 0.048 |
肿瘤内坏死 | 44(75.86) | 34(58.26) | 3.914 | 0.048 |
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 | 11(18.97) | 10(17.24) | 0.058 | 0.809 |
病灶直径≥3(cm) | 41(70.69) | 36(62.07) | 0.966 | 0.326 |
2.3 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58例患者中,病理分级Ⅰ级、Ⅱ级共36例,Ⅲ级、Ⅳ级共22例;Ⅲ级+Ⅳ级患者病灶直径以及侵袭转移、病灶边缘模糊、病灶内出血坏死比例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表3)
表3 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CT检查表现 | 病理分级 | χ2/t值 | P值 | |
Ⅰ级+Ⅱ级(n=36) | Ⅲ级+Ⅳ级(n=22) | |||
侵袭转移 | 2(5.56) | 6(27.27) | 5.416 | 0.020 |
病灶内出血坏死 | 17(47.22) | 17(77.27) | 5.084 | 0.024 |
病灶边缘模糊 | 13(36.11) | 14(63.64) | 4.158 | 0.041 |
病灶直径(cm) | 5.41±2.09 | 7.64±2.57 | -3.611 | 0.001 |
3 讨论
目前,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常用检查手段有CT、MRI、DSA以及超声等,其中CT能够明显减轻伪影对影像结果的干扰,而且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及多期扫描,能够对疾病进行定量以及定性诊断。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主要是根据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供血分型以肝动脉型、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供血型为主,分别占65.52%和25.86%,无一例门静脉供血型,这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
本研究中,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发现,CT检查淋巴结肿大、肝硬化检出率高于病理结果,肿瘤内坏死检出率低于病理结果,但肿瘤直径≥3 cm、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检出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肝细胞癌患者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情况,以及病灶大小情况,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直接影像学依据;不过由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较快,在供血无法满足需求时会出现坏死,而供血丰富时则会出现瘤内出血的情况,因而在不同时期CT检查结果也不尽一致,从而与病理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CT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发现,Ⅲ级+Ⅳ级患者病灶直径以及侵袭转移、病灶边缘模糊、病灶内出血坏死比例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由于病灶体积越大越容易向外生长,极易出现转移或者侵袭的情况;边缘模糊的病灶主要为双供血,表现为低分化的分化状态;处于高分化的病灶,由于肿瘤血管并不成熟,因而极易出现瘤内出血的情况[5]。
综上所述,CT在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检查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对病理分级进行准确评估,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祝桂琦,唐政,史颖弘等.精准医学时代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0):2173-2178
[2]孙大勇.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与CT平扫在肝小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3):460-4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7):705-720.
[4]李万湖,董帅,胡旭东,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和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价值[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11):755-758.
[5]马志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CT影像学特征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2):1856-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