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710000
摘 要: 目前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体系单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应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新动向和媒体发展新动态,将媒介融合尽快引入专业教育之中,依据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以数据驱动专业设置科学化,同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融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
艺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 1998 年和 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分别授予的是文学学士学位和艺术学学士学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在我国上至 211 工程重点院校,下至民办院校,开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了 191 所”[1] ,在这近 200 所的高等院校中,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特征,大多数都是按照“精英”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设立,将培养目标主要分为艺术型和技术型两个方面,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因为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缺乏,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其培养计划和教育模式实行的是单一的艺术型模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媒体行业对一些实操性和技术性课程需求更加迫切。同质化的艺术型培养目标,由于其重点是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的基础性提高,导致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细分化分类和梳理,特别对以技术性见长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融媒体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二)单一“电视”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滞后
大多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之初实行的是以“电视”媒介为核心的“采、编、播、导”的专业教育。2003—2018 年,媒体的社会环境和形态经历了主流媒体(以电视为主)、网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深刻变革,但众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除了设置必要的文学类和美学类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基本都是以视听语言、电视摄像、电视美术、电视音乐、广播电视概论等为主,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都是围绕以“电视”教学为主,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以“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为内容的基础和主干课程的设置整体欠缺。虽然期间有些高校对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定和调整,但差异不是很大,都是基于个别性课程的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其最大的变化就是加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国内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基本坚持“学历”和“科研”两个标准,作为高等院校,高学历的人才固然重要,但有些高校为了完成行政指标和增加自身社会形象,没有充分考虑学科背景和专业属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和美学素养之外,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统一的学者型师资队伍造成人才队伍的直接短板就是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却承担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对策
(一)以数据驱动专业设置科学化
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介共融时代,数据本身可以生产新闻内容,因此,结合统计学知识获取和分析数据是融媒体时代下媒体生产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同时,一档电视节目从前期的策划、制作和播出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首先根据统计客户需求和市场反应的数据,制作适销对路的媒体产品;其次根据统计节目受众的收视数据,分析节目的优劣得失,做出实时调整;同时,根据统计数据,做舆情分析,承担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融媒体语境下,“数据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生产资料’”[2] ,但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力和高等院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大数据应用在教育层面的滞后,国内高等院校出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际同质化和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状况。
(二) 依据行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
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是当前媒体行业重要特点,折射在教育层面,要求高等学校打破按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不同介质而区分的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融媒体教育”的理念。融媒体重新整合了社会信息资源,弱化了各类媒介的独立性,媒介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作形式和生产方式等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具备以下能力:
1. 媒体管理和运营的能力。以报刊、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有其成熟的相对独立的新闻业务流程和信息发布渠道,而融媒体则是要对这些既定的流程和渠道进行全方位的打破,将单一的信息载体进行“融合”,确立全新的信息传播流程。单一媒体形态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融合”概念下的媒体管理和运营。信息共享,但信息采集和信息载体彼此分离,是目前融媒体管理和运营的现状。信息采集和信息载体彼此分离,报刊以“文字和图像”为主,广播以“声音”为主,电视以“画面”为主,各类媒体形态继续保持其传统的采集方式和发布特点。
2. 团队协作能力。融媒体发展现状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可以分为单一媒体形态下的内部要求和媒体集团下的外部要求。以传统媒体电视为例,电视讲求的是多工种合作,例如一台电视晚会需要摄像、灯光、音响、表演等各个部门、各个人员之间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可以制作完成,这是单一媒体形态下的团队协作行为。媒体融合下,诸多媒体形态结成“利益共同体”,一台电视晚会不仅仅涉及的是电视媒体内部各个工种的合作,还需要和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齐抓共管”,形成更为综合的传播效应。因此,融媒体背景下,对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内部内容生产的具体分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外部媒体集团内容传播的总体整合中,比单一媒体形态下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更广、更高[3]。
3.移动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是一个“多屏时代”,PC 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同时,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第二屏幕”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电视的“第一屏幕”。从这个层面讲,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具备以下能力: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是新型的受众主体,更加精确,更加细分。作为当前媒体从业人员,在了解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媒介形态的移动性、个性化的基础之上,还要树立目标受众意识,根据媒体呈现形态和受众特点制作“适销对路”的媒体信息产品。
(三)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高等院校的学者型师资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短板,而国外的一些高等院校要求教师如果不具有从业经历和行业经验,是没有资格担任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必须对现有唯“学历和科研”的人才引进模式进行必要的变通和补充,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应突破现有的唯“学历和科研”的人才引进模式,积极引进一些业界精英担任专业教师,使学界和业界产生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强化现有专业教师跨学科意识,尽力冲破自身专业的局限,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莹. 新媒体格局下编导专业的“创新型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传播与版权,2018,(3).
[2] 雷璐荣,赵珈艺. 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公司化办学的教学改革研究[J]. 新闻知识,2014,(2).
[3] 吴叶林.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机制创新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