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旅游行业兴起,不仅是市场所需,也符合国家带动农村经济进步的意向。农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机遇与困难并存,本文就如何促使农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对农村旅游的优势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旅游;农村经济;生态环境
农村旅游文化是以农民传统生产和乡土生活文化为吸引核心,以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将农村生态聚落、传统农业劳作、农村地域特色经济、传统农耕与民俗文化、农村民居建筑与家具陈设等内涵结合为一体的农村旅游地的乡土文化,具有整体系统性的“乡村性”文化形态。从本质上看,它在人文文化的范畴之内,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结构而成的农村地域文化体系。
自然环境是由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合的自然综合体, 是形成乡村文化的自然生态性基底和背景。人们顺应自然环境的特征和自然生产发展的规律,创造了适应生产宜于居住和生活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均与自然环境条件相为呼应,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
物质要素是乡村旅游文化中可视、可触、可感的有形物质性具象,如地质地形地貌、水田旱田梯田、森林草原绿洲、农耕畜牧渔业、房屋建筑聚落、体貌服饰舞蹈等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和民族特征的乡村景观的直观特征。
乡村旅游文化中的非物质要素是指基于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自然历史形成的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无形的非物质成分,如不同地域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取向、民间信仰、行为方式、民风习俗等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性特征。游客在与东道主交往过程中或在集体活动的参与中以及对东道主的行为活动的关注中往往能够深切体会它的魅力,它是构成乡村旅游文化吸引力的核心元素,是乡村之所以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农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简单,社会变化和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具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生活方式。不同地区的农村,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比如:北方的“日暮苍山远”,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部的“大漠孤烟直”以及东部海滨的“渔村绕水田”景象。这种种在生态环境方面体现出的原始化的特征,带给城市居民强烈的反差感与不同的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次,农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不仅限于其独特的农业资源和所依附的自然风光,还包括农村建筑和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对外交流相对较少,因此能够保存完整的民风民俗。随着经营主体对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利用,使得农村旅游产品日益多元化。久居都市的居民们为了放松身心,暂离喧嚣而又忙乱的环境,纷纷以旅游的方式来到农村观赏田园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农村拥有着别致的环境优势,凭借它的自然与独特,可以给游客们带来一次物超所值、奇妙的体验。对于在旅游产业下的农村景点规划,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这不仅能够使农村的资源分布与利用更加合理化,还能够一定程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协调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但在发展农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并且因地制宜地策划出最为合适的方案。
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对他们有着不同的影响与意义。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去农村旅游,认识到一种新鲜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不同于他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面对的地方,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经历。而对于农村的农民来说,这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清晰明了地感受到自身生活环境的美好,并且从游客们身上感受城市与农村的异同之处,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改进。还有些是由于工作、学习等其他原因从农村搬迁到城市中的居民,去农村旅游使他们重回旧地,是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可以说,在文明上城市与农村通过农村旅游这一媒介正在互相借鉴、融合
此外,为了响应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号召,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劳动意识的越来越强的要求,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养殖业发展、农村生活体验旅游、大学生劳动学习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旅游大景区的建立尤为重要。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大学生劳动实践学习为一体,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现有的农业基础,又找到了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自然人文资源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了相关优势,对当地民生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农村富余营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资金限制,大部分开发商对各个农村的旅游资源了解甚少,缺少前期实地考察与调研,总是按照从前的经验,模板式地对农村进行旅游开发。中国农村文化绚烂多彩,但现如今的农村旅游并没有发挥其文化特色,而是千篇一律,毫无吸引力。人们向往脱俗、随心的田野生活,逃离城市的喧哗,而大多数的农村旅游越来越向城市的风格发展。农村资源落后,农村旅游不仅要保证生活如城市生活一般便利,想要长远发展还要有独树一帜的乡村特色,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维持。
很多农村旅游项目由于人才缺乏,没有专业的规划与管理。当前很多农村旅游行业大多都由村干部带领农村原居民参与,虽然他们长于乡土,了解乡土,却缺乏专业知识储备,无法对整个项目运作进行有序的管理。并且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无法将产业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当地的农村旅游该以什么为卖点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协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如何避免重复、雷同的设施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如何拉高服务质量,加强游客体验感。各方面人才的缺失,导致没有长远的战略策划,从而出现一连串的问题。
目前农村旅游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整体开发和研究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未形成成熟的行业标准。常常在还未对当地自然生态与景观进行详细调研和研究前,就开始建造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设施,破坏了原来和谐的自然环境,对河流径流、林木、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大多数的管理人员由乡村干部或村民担任,缺乏专业管理知识,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落后的管理方式和人员相互矛盾,制约了发展。且由于管理不当,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对生态也产生很大影响。
改变农村旅游千篇一律的现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发展农村旅游模式的多样性。对待开发的农村进行认真调研,找寻其特色,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自然景观等方面。发掘农村潜在的旅游资源,加大投入,放大其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市场定位,再衍生出附加产业如生产纪念品或土特产等增加创收。不同的乡村特色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例如我国很多农村历史底蕴丰富,可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消费群体。
农村旅游管理者多为村干部或村民,文化水平及素质不高,无法快速掌握最新资讯与市场风向,行业发展缺少专业的引导与管理。定期为村民提供培训项目,组织村民学习吸收新知识,提升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理念,抛弃陈旧观念,将目光放在长远发展上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多多引进大学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为行业注入年轻新鲜的血液,同时可以带领村民,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并且年轻一代的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他们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可将农村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引进数据分析,建立完善的内部数据,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帮助管理者掌握员工工作数据,还可分析出关于游客的各项数据,对行业管理、宣传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助力。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行业高质量的发展。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重要。在农村旅游这项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更应根据行业发展完善各方面的标准,加大监督管理制度,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旅游管理上的要求,基础设施上的要求等等。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或制定优惠政策,避免行业因资金缺乏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现如今提倡加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意识,政府可以结合两者,将体验型的农村旅游与各个学校联系起来,促进稳定的合作,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做出贡献。
乡村文化丰富多彩,造就了乡村旅游模式的多样性,不可盲目跟风,市场上若一出现成功案例便争相模仿,出现大批雷同,使消费者产生疲劳感。根据当地特色,与创新手段相结合,保留文化内涵,又以新颖的手段吸引消费群体,促进发展。
乡村旅游兴起,究其原因是乡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现出它的吸引力。一定要传承和保护这种独特的性质,尤其要注重环境资源与人文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的开发不应减弱这一块的投入,反而更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乡村文化的传承应贯穿在整个项目开发以及后续发展中,只有保持住当地文化的鲜活,乡村旅游才不会失去其灵魂。
农村旅游项目作为一新兴行业,又带有农村振兴的性质,其主要目的是要带来经济效益。行业应侧重对有旅游潜质的乡村进行开发,避免投入过大,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但又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将其他方面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建设与民生的投入舍去,想要获得长远的利益,就要带着全面眼光看待行业,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重视各阶段各方面的投入以及带来的风险,准确把握其产生的影响,避免不应该的损失。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促进行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下,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农村富余营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了周边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顺应国家劳动素质教育的号召,培养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新青年的素质以及能力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
因此,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着力于提升旅游的品质,强化政府的引导,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农村旅游建设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并且将此成为农村旅游的方向与愿景,尽情展现农村旅游的魅力,力争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影.《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9期.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2020-12-23
[2]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125-128
[3] 刘贵生.《农村旅游文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究》.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12-5
[4] 胡雯宇.《互联网+环境下农村生态旅游环境发展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景区为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21(03):45-47
作者简介:
沈秋悦(2000.08-)女,汉族,浙江湖州,本科在读
单位名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浙江省杭州市,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