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045000
摘要:文章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学科项目导向学习的价值、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和需要注意的几点原则,提出基于本质问题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思路,展示了“三段七步迭代式”教学实施过程。最后,为保证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进行,提炼了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四个原则,即项目情境“难度适中”原则、项目实施“学主师从”原则、助学材料“边界适度”原则和评价“贯穿全程”原则。
关键词:高职;多媒体技术;项目导向教学
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向前进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在开展其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对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求,来制订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并不断改善教学理念,且借助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浓厚的教学氛围,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一、项目导向学习的价值
(一)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
学科项目式学习中的项目,来源于学生在当下或未来的真实世界中有疑难、需探究的问题。此问题背景下引发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作用于现实的问题解决,从而赋予学习更多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从一维“知识”走向三维“知识·能力·素养”
学科项目式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差异,除了学习方法的不同,还有学习内容的不同。常规教学以“有逻辑体系的知识”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听讲、练习达到知识的内化。在一个单元多节课的系统学习后,形成这个模块的学科知识体系。常规教学的目标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教学内容来自现实世界的疑难问题,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同时,在广泛的自主协作探究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训练,素养得到培养,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的同步发展[1]。
(三)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高职信息技术学科常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学生在听讲、记忆、理解后再进行练习,完成知识、技能的记忆和应用。听见、演示等被动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低,不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学科项目化学习主要以讨论、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确定项目解决方案,再进行探究性实践,在分组展示、评价和修改迭代中实现了项目作品的创造。
二、项目导学教学设计
(一)根据教学目标,提炼本质问题
核心知识和本质问题是能够跨越学科进行高通路迁移的内容,是形成创新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如何提炼本质问题?可以使用“瞻前→顾后→定中”的顺序,从学科大概念出发,兼顾教学目标(学习结果),最后归纳中观概念,形成本质问题[2]。
(二)针对本质问题,寻找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学习项目成功与否的基础。一个切合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是能运用章节的主要知识来解决的、使本章节的本质问题得以落实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要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未来职业,给学生以熟悉、有趣、有用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分支结构的程序实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图书馆有10万册藏书,同学们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在公共场所的停留时间,你能设计一个图书自推送系统,让每个进入图书馆的读者,马上收到一份推荐的书单,并锁定图书的位置吗?根据情境提炼的驱动性问题是:为学校设计一个“图书自推送系统”。“图书自推送系统”这个驱动性问题,联系学生当下的社会热点——新冠疫情,解决了图书馆读者选书的困难。
(三)探索评价标准,科学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评价先行。有了评价的标准,学习就有目标和方向。在分析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后,先出示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确项目完成后的成果目标。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对中间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修正项目实施中的偏颇,更加高效、精准地向目标进发。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师生依据评价标准进行真诚、有建设性的评价,为后期的成果优化迭代打下基础。
三、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一)课前分组,梳理问题
小组合作是学科项目化学习基本的学习对象组织方式,组员间的默契与无障碍沟通,有助于项目的高效完成。为了保证分组的契合性、均衡性,需要在课前让学生在广泛沟通的基础上,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教师在课前发布情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情境项目,梳理出驱动性问题。
(二)课中循环迭代,创造、优化作品
“讨论实施方案—自动化实现—展示与评价—优化作品”的过程是一个迭代性质的循环体。学生在多次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中,实现了作品的创造与优化。在这个环节,学生是课堂实践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助学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制作适当的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同时,教师要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推动单位时间内子任务的进程,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并参与评价,使多元评价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
(三)课后发布成果,正向激励
项目情境的真实性决定了学生作品的实用价值,课后通过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发布学生制作的作品成果,让学生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既能强化作品的推广价值,也是对学生创造成果的肯定。社会的肯定,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正向激励,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制作中。
四、项目教学要注意的几点原则
(一)项目情境“难度适中”原则
在以往的项目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作为项目情境,这种情境所引发的驱动性问题过于庞大,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适合课堂教学。处理项目的难度,开发适合学科教学的情境,是学科项目化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二)助学材料“边界适度”原则
为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但是要掌握助学材料的广度和深度,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把自动化实现的每个过程都录制成微课。助学材料应该是引发学生向作品目标挺进的方向和基石,而不是作品的克隆版本。
(三)评价“贯穿全程”原则
在常规教学中,通常把评价放在作品完成后,作为结果性评价,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价仅仅起到考核、甄别的作用,对学习本身少有正向引导。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倡评价前置,并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项目实施前的出示评价标准,到项目实施中的中期作品分享,再到项目实施后的成果展示,充分做到了基于标准的学习,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与学习同伴的分享、对比中,激发创作灵感,优化自己的项目成果。
结束语
学科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常规教学方法的补充,它不会取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而独立存在。教师应该审视学科项目化学习,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并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多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松,罗杰红. 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1(02):85-86.
[2]苏莉萍. 多媒体技术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探索[J]. 价值工程,2011,30(3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