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研究药师参与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的药学实践重点。方法:临床药物参与到新型抗抑郁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引发的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患者诊断以及治疗中,帮助临床医师对各种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协助识别,对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临床药师在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诊断治疗的事件中,可以起到指导有效治疗的作用,对严重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进行预防,从而提升患者的用药安全,使临床合理用药率大大提升。结论:临床中关于可能会引发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长时间用药的风险性,临床药师需要参与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诊断治疗,从而避免患者出现严重性反应。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药学实践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用药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锥体外系更加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有效控制锥体外系,进而使肌力以及肌紧张度无法受到锥体外系的控制,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患者于临床中主要会表现为静坐不安、肌肉张力性障碍、运动型障碍等。本次研究,作者对不同种类药物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的实际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中对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预防、治疗提供帮助,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所示。
病历资料
1.1新型抗抑郁药物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
病例a.:患者为女性,年龄为58岁,患者一个季度前出现无原因的面部不受控制的运动,主要出现伸舌、咀嚼、张嘴等,白天临床症状更加明显,夜间症状有所减轻,没有采取任何诊断治疗。于15d前上述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同时患者的双下肢还会出现不由自主地运动,主要表现为原地踏步、行为异常等。最终诊断为:患者患有锥体外系综合征,即药物性震颤。对于此类患者的抗抑郁治疗,临床药师建议通过曲唑酮进行治疗,在用药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复发,经采纳后,持续给予患者曲唑酮后,患者的病情逐渐康复,且成功出院。
1.2质子泵抑制剂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
病例b.:患者为女性,年龄为67岁,在入院八小时前,患者呕吐10ml鲜红色血液,其中存在食物残渣,初步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在入院以后,给予患者奥美拉唑、卡罗黄娜氯化钠注射液、头孢西丁进行治疗,患者存在12年高血压史,且12年前发生脑梗死,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入院后要求患者暂时停用阿司匹林。入院第三天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停止,但是患者出现无原因的上肢抽搐、烦躁、胡言乱语。通过头颅MRI诊断,未发现梗死病灶,通过脑脊液检查,检查结果正常,患者停止使用奥美拉唑以及卡罗黄娜氯化钠注射液,手抖动、烦躁等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但是致病因素仍然不明,为了预防脑缺血,给予患者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给予其奥美拉唑,当天,患者再次出现手抖、烦躁等情况,由此可以推测,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药物可能为奥美拉唑,于是停用奥美拉唑。临床药师建议,可以更换奥美拉唑,使用相互作用较为轻微且更高安全性的泮托拉唑,临床医师采纳建议,给予患者泮托拉唑之后,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消失。
1.3钙离子拮抗剂引发的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病例c.:患者为女性,年龄为55岁,患者的双手无法控制的震颤,持续20年,入院治疗,经过询问用药史,得知患者因为睡眠质量差,服用氟桂利嗪,且服用时间超过30年,经过颅脑MRI检查,发现双侧脑室旁以及半卵圆中心白质脱髓鞘发生改变,且合并多发腔梗,其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因此需要考虑此现象为药物引发的震颤,所以停止使用氟桂利嗪。药师建议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抗代替氟桂利嗪,患者的震颤情况完全消失,且睡眠质量无影响,出院7天后,抑郁情况明显缓解。
实际病例分析
2.1防止高风险用药
通过对患者的疾病史以及用药史进行了解,可以分析发病时间和用药时间之间的关联,最终可以判断锥体外系反应和何种药物存在关联。根据有关研究表明[1]:曲唑酮能够对抗抑郁药物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且曲唑酮致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曲唑酮更适合作为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2.2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可能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而PPI在胃黏膜的保护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I能够给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有研究表示[2]:老年患者通过静脉滴注兰索拉唑之后,手、头会产生无法控制的震颤,停止应用兰索拉唑后,给予患者多巴丝肼,临床不良反应消失。还有研究表示[3]:某患者在应用奥美拉唑后,手出现无法控制的抖动,且情绪容易烦躁,停用药物后,上述症状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奥美拉唑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并且在大剂量的奥美拉唑后,会引发更加严重的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引发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为患者年龄大,自身各个器官机能有效降低,药物的代谢速度慢,导致机体中大量积累药物,药物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而泮托拉唑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用药安全性。
2.3长期用药的风险
在用药之前,临床医师需要给患者介绍长时间的用药的危害以及不良反应,要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异常,一旦发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则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改变用药剂量以及次数,从而保证用药安全性。
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用药治疗中,应该防止出现高风险的用药情况,减少不良反应或者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多的药物的应用,应该对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进行个性化评估,防止患者因为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出现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参考文献
[1]黄佳, 王浩, 钟薇,等.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反应患者的药学实践[J]. 中国处方药,2019,17(11):62-63.
[2]张冬燕, 齐艳霞. 临床药师参与内分泌科患者药物治疗的药学实践[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 018(003):424-426.
[3]姜文婷, 俞岩, 刘泉,等. 临床药师参与1例使用奥沙利铂出现过敏反应患者的药学服务实践[J]. 中国药师, 2018, 021(00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