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中医院, 江苏 南通 226200
摘要:目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与急救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诊的心脏骤停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急救措施,观察组接受急救治疗和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急救反应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急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恢复心跳时间和急救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症状时及时开展心肺复苏能帮助其心跳恢复自主功能运动,规范化护理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急救护理
引言:
心脏骤停为院外常见的急危重症,研究发现,心脏骤停死亡者有75%死于院外,其中40%死于发病后15min内,具有病情凶险、致死率高等特点。院前急救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院前心肺复苏包括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除颤及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以尽快恢复患者血液循环及自主呼吸功能,但目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在我国仍然偏低。如何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也是我国急诊医学面临的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心脏骤停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2~70岁,平均(42.1±5.8)岁;心血管疾病10例,呼吸疾病8例,脑血管疾病15例,外伤13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1~72岁,平均(42.1±5.8)岁;心血管疾病10例,呼吸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14例,外伤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保持患者仰卧位,躺在坚硬的平面上快速敞开患者衣衫,清理口鼻,保证下颌角与耳垂处能够连成直线,按压心脏部位。
1.2.2观察组
接受急救治疗和规范化心肺复苏护理措施患者体位转换成平卧头侧位,将患者呼吸道部位清理干净,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呼吸。抢救过程中使用适量的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准备好人工呼吸机、抢救除颤仪等,保证药物和急救仪器随时为患者建立吸氧,按照实际状况准备升压药,维持血压正常,做心脏按压同时插管给氧,每按压30次为一个循环。最好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方便不同药物同时给药,当稳定患者心跳且症状无明显异常时转送到监护室,严密监控其生命体征和心跳指数。出现室颤者要立即使用电除颤,在患者心跳骤停3min内进行及时处理是黄金阶段,会提升生存概率。所以电除颤执行要求急救护理人员果断、干脆,以免错过抢救时机,若是有呼吸异常所导致的心电显示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做急救处理。除颤处理的时间每延长1min则患者抢救成功率则会下降7%~10%,室颤若不能及时消除则会短时间内快速转换为心电停止。若是心电图显示细微颤波要立即给予患者肾上腺素,以此成功除颤率若是过低则要加大功率反复做3次。抢救后尽早维护患者脑复苏,当能检测到规律的心跳后观察血压是否存在,必要时立即帮助患者降低头部温度,因为人的脑部缺氧时间仅能忍受3min,最好让头部降温能够和CPR同时进行,使用冰帽控制体温28℃左右。使用低氧耗损脱水机降低患者出现脑水肿的概率,保护脑细胞。时刻关注患者的神志、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心跳与呼吸等同时观察尿量变化以便能够及时做好抢救工作,做好肾功能障碍处理,维护脑组织情况,防止出现不可逆脑损伤。每次间隔30或15min记录一次脑部观察状态,由专人管理呼吸道的管路维护管道正常,以便于及时清理分泌物,及时处理患者的床头警报装置,及时调整各项急救护理装置的参数。为患者准备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若患者在昏迷状态中不宜进食可鼻饲处理。维护电解质的平衡,按照医嘱给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急救反应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急救成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反应与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急救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中患者的急救成功39例,成功率为84.8%;观察组中患者的急救成功46例,成功率为100.0%,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4~6min后即可引起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目前,心脏骤停后5~7min为国际公认的黄金急救反应时间,故尽早发现、及时心肺复苏也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近年随着社会对心肺复苏的重视,心肺复苏操作及流程的普及度升高,心脏骤停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相关报道也逐年增多。本研究成功组群众性心肺复苏率高于失败组,且群众性心肺复苏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考虑该结果的原因为:群众性心肺复苏能大幅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在接听急救电话时,应指导目击者持续胸外按压,以缩短急救时间
[1]。有报道称,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是群众性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脏骤停急救时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仅通过持续胸外按压也能达到一定心肺复苏效果。故应对大众积极普及简单易学的急救常识,纠正大众对心肺复苏的错误认知。急诊通常是各个医疗机构中必须设立的科室,用来处理紧急疾病的护理与抢救工作,而且在所有科室中急诊发生死亡风险率相对较高,为此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和工作责任性相对较大。面对急诊科中因CA来院诊治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解决心脏无法自主跳动的问题,在加上CA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无法配合护理人员工作而且CA在短时间内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介入高效率的心肺复苏干预挽救患者生命[2]。CA为患者的自主心脏射血功能丧失间接导致脑部和重要器官缺血、缺氧甚至死亡,急救措施在4~6min内开展效果最佳,能防止重要器官和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害,胸外按压的及时加上CA后护理工作配合各项仪器药物的使用,维持好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同时能维持较高的心血输出量,能挽回患者的生存效率,建立静脉通道驱动心脏正常运行[3]。精心的护理工作可在急救后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将异常情况告知给医生,重新按照个体状况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和种类,为下一步急救护理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4]。本文所体现结果便印证了对CA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提升其生存率有很大的帮助,让其胸腔内的心跳尽早恢复,而抢救工作者也要注意工作的严谨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其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自主心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CA患者及时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和护理,能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也是提升生存率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红,张重阳,徐俊祥.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 河北医药,2017,39(16):2475-2477.
[2]刘伟,卢帝君. 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01):8-10.
[3]马剑飞,宋巧玲,屈纪富.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影响因素[J]. 海南医学,2019,30(01):32-34.
[4]龚雪,周烟云. 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