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发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浅析如何在 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 思维发能力

李莉

西昌航天学校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寻找思维起点;多层次深入,探寻思维活动;多路径实践,展现思维发展,让学生内隐性思维外化。


关键词:思维;看得见;小学数学;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阶段逐步走向抽象概括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据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构建相关教学路径和方法,展现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与表达的过程,借助“看得见”的思维轨迹,深入探寻学生思维脉络,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理,积极调动起小学阶段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动力,这会使小学阶段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拓展。例如,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程进行教学,可让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体会和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堂上再让学生将自制的长方体模型拆开,亲自动手测量各个组合图形的长、宽,以此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以及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生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鼓励学生运用归纳出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算一算桌子上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牢固。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实现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积极倡导求异思维,充分重视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小学阶段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充分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相应加工,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不断调整、改进,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充实,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实现对简捷答案的创造性需求,从而提出各种简捷且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对《乘法的意义》这节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9+9+9+9+6=?”,让小学生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目的答案。于是便会有学生提出9×4+6的解答方法,还会有提出“新方法”,可以运用9×5-3的方法进行求解。相比而言,后者学生的解答思维创造性更高。学生在思考题目答案的过程中,由前面的四个9就联想到了后面一个不存在的9。那么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就可以先假设为5个9相乘,然后再用假设出来的9减去3,这样就可以得到原题目中实际存在的6,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此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其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多层次深入,探寻“看得见”的思维活动


在解决问题时,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层层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能够展现学生思维发生、发展和表达的过程。1.动态演示,让思维有迹可循动态、形象、直观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相遇问题,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可以让两位学生模拟行走的过程,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信息,再通过线段图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行走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画面,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情境、抽象的概念,可以利用视频、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技术,创造丰富、动态、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2.直观建模,让思维有形可检教学中可以借助可观察的具体图形、几何模型,运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5×12,我们先后三次运用点子图,为学生思维发展找到抓手,建立从一层走向双层的竖式模型。第一次探究算法,将算式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在图上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分的方法不同,自然产生了多种计算方法,尝试自我探索的快乐。第二次让学生在图上圈出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找出计算的依据和原型,将算理和算法联系起来。第三次回顾小结,把点子图、横式、竖式的算理算法进行不同层面的勾连,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同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模型思想。3.多元表征,让思维有机联结从认知阶段论的角度看,动作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直观水平,图像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表象水平,符号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抽象水平[2]。教学中利用多种表征材料与形式,多角度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才能实行整体的意义建构。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基于生活经验的表征:计算“一件上衣200元,一条裤子60元,妈妈买3套这样的服装,一共要付多少元”;基于动作表征进行理解:用小方块摆出3×5、4×5,两个图形连接起来,用不同算式表示一共的块数。由此,让学习真正发生结构外化表现,对概念获得清晰、深度的理解。

四、多路径实践,展现“看得见”的思维发展


一般而言,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较为内隐,为了使这一过程能够外显,需要采取多种路径来予以展现。1.设计挑战性任务,促进学生思维投入设计有效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在观察、提问、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将小数的理解作为一种十进制分数规定,就压缩和窄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多重学习任务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一: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在小组内介绍;活动二:画一画、说一说,表示出对0.6的理解;活动三:为“小数”做一个名片标签,评比最佳创意奖。通过“找小数”“说小数”“画小数”等多种任务驱动,学生用文字描述、直观面积图、线段图、示意图等方法表示对小数的理解,活动参与度高,思维投入积极。2.选择多样性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活动材料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教师要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活动设计、习题设计进行深度挖掘,选择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学生探究的资源。例如探索“和的奇偶性”,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偶数和奇数,从直观的角度理解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借助直观图示对猜想进行演绎推理,使直观表征和抽象思考相互转化,对规律的认识更为清晰深刻。3.有效问题驱动,激活思维内在动力思源于“疑”,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如活动课“设计游戏”:班级举行套圈活动,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请你画出设计图并说明理由。从2人套圈开始,学生在不断的涂画中发现,可以选取两人中间的点,又发现这样的点还有很多,这些点沿着垂直的线上下移动,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继续让学生思考:3个人套圈怎样画?如果是4名、5名学生套圈呢?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层层递进的挑战性追问中,驱动学生不断去尝试、去调整,真正产生持续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兄.论数学表征系统[J].数学教育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