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莞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浅谈东莞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

程瑶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东莞市的发展历程和规划特征,解析现阶段东莞市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特征和问题,提出东莞市未来规划的统筹收储、工业提质、优化生态三个主要的方向。

  1. 过去的东莞

东莞历史演变经历发源、兴盛、转折、崛起四大阶段。农村萌芽阶段(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东莞外资工业率先在广泛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乡村逐步向城镇化发展。但总体呈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象。解放初期东莞工业类别以地方民族工业为主,包括炮竹、烟花、竹木器制品等手工作坊及街道工业。早期工业都是从街道工业起家,绝大多数工厂混杂在居住区内,随着城市的发展,问题逐渐增多。

城镇跳跃阶段(199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东莞外向型工业实现飞跃,工业体系加速成形。在基础设施和交通主干道建设的影响下,镇街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逐步兴起,东莞城市化呈现以镇为组团的分散布局。

城市起飞阶段(2000年至2011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莞工业化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中心区成为东莞城市化重心。《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的出台和落地建设,使城市中心区逐步壮大,并呈现东进南拓的发展趋势。

组团统筹阶段(2012年至今):近年来,经济发展强化了镇街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城市联系,城镇组团化发展日趋明显。2012年,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正式启动建设,组团式发展成果初显。2014年,东莞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组团式发展,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从规划角度来看1978年前是一心两副的空间结构,一心指莞城城区, 两副指石龙、太平, 1978-1990年表现出双轴南拓的特征,沿广深铁路、107国道,“人”字形发展。1985年设县级市,往西向广州发展。1990-2008年由点到面,由轴到带,高速路、交通干道联结成网,建设用地沿交通线网向两侧拓张。广深高速通车后,进一步锚固了“一中心多支点”的空间结构。将东莞划分5大片区,谋划7个产业基地。2008年至今,平台化、片区化,特征:中心城、松山湖、滨海湾等市级重大平台的经济引领作用增强。规划“三心六片”的空间结构。

二、现在的东莞

十四五时期中心引领、廊道支撑、片区协同、节点开花,谋划“3+7+8”的重点地区。规划上发挥主中心的辐射作用,打造次中心作为统筹抓手,划定深莞合作区[1]。“因势而谋”到“统筹引领”,视野上从“市区”到“市域”到“区域”,抓手上从“镇产业园”到“园区统筹”到“基地平台”。

东莞经济南强北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主要分布在北部产业片区、西南产业片区及东南产业片区。2018年多镇、街道GDP均不足200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为主,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桥头镇的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均高于60%;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桥头镇、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在50%以上[2]。东莞科技创新高度集中于松山湖片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2018年,东莞迁入人口17.36万,主要集中在临深、滨海与松山湖片区,仅东城、寮步、南城、塘厦、常平、长安达到万人以上,人口吸引力较低。

东莞自然资源丰富多元。“三脉入城,九峰显势,群丘环绕” ;其中山体多分布在东莞东南部至中南部。以森林公园为主要利用方式。东莞目前已开发14个森林公园(还有5个市级森林公园待建)、6个自然保护区。东莞目前共有中型水库八座,多以灌溉、防洪、生活供水为核心功能,辅以旅游娱乐功能。东莞江河以“一江三河”的主要骨架,水系以西北水乡水网最为密集,其中水乡经济区是珠三角河网密度最大的区。东莞市海域面积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狮子洋和伶仃洋。

现状的东莞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城乡建设无序扩张,全市数百条村(社区)深嵌在城镇之中,城乡高度混杂,并且交通无序、街道杂乱、公共空间缺乏或分散等问题严重,整体乡村空间无活力、城乡混杂空间无品质。城乡高度混杂,城市中有农村,农村中建城市,镇镇像农村,村村像城市,城市、乡村边界模糊不清,东莞乡村呈现亦城亦乡的空间特征。国有集体土地混杂,绝大部分镇街(园区)的集体土地占比高于国有土地,形成了集体土地围困国有土地的空间布局现状。生产生活空间混杂,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相邻度高达25%,工业用地承载着较大部分人口,生产生活空间混杂,造成生活空间零散碎片化,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难以满足。公服设施分散不集中,各镇村主导的规划建设为经济利益驱动,着重生产,没有对产业配套居住公服等设施进行统筹安排,部分产业园区甚至没有配套公服设施,乡村内的生活公服配套设施分散不集中,缺少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

三、未来的东莞

肖亚非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讲到“过去40多年,东莞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是一个浅度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只有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深度城市化,才能让千万人口在东莞安居乐业,让更多高端产业在东莞集聚发展。”

统筹建设平台基地,统筹投放增量规模,统筹收储连片土地。优先保障广深科创走廊范围内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需求优先供应经各地级市以上市人民政府推荐并按程度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重点项目用地及地区总部自建办公物业合理用地。优先推动市域重点地区项目,将市统筹的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区及所有轨道站点TID地块等纳入土地收储整备重点地区。

提高产业空间品质,提高地均产出效益,提高市场工改活力。推动低效工业用地的升级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和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低效村级工业园的改造策略和创新机制。聚焦高端优质企业,重点引进12个集约型、高效益和高产能的优质产业项目。融入东北片区,强化城镇服务业体系,提升城市品质,与大朗、常平共同打造为区域性的高品质服务产业集聚区。75亩以上“工改工”项目在整体规划前提下,配套设施可跨宗地整体设置、整体核算。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城乡形态风貌,优化利用文史资源。以生态融城战略,坚守“一半山水一半城”整体格局,优先锚固生态安全格局,一屏保护南部大岭山-银屏山生态屏障带。一区保护水乡-狮子洋河口湿地生态代谢区,保护连片特色农田。多廊道保护东江干流、狮子洋、石马河、东江南支流、松山湖、同沙等生态廊道网络,以生态廊道串联山地、城市和海洋,促进山水城交融 。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改善城市水环境,优化生态网络结构,将水库湿地、城市公园、小山小湖、农田集中区等作为生态斑块,策划城市大公园体系,促开敞空间增长。

参考文献:

[1] 曾堃.“珠三角模式”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策略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总体规划)

[2] 陈庆松.东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