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青岛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时而进,因时而新”,高校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给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媒介化学习生活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说,新媒体不仅能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与行为习惯的完善,还能通过自身承载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需借助新媒体扬帆起航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基于此,以下对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研究
引言
新时代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通过多种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被打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亟待改进。在这种局面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优势
(一)人工智能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主要工作方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思政主题活动,主要工作内容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时事政治等。受到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要求政治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无误。思政工作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以层级传递的方式向基层党组织传播,支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然而,在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制约下,学生对重复性强且较难以理解的纯理论产生疲惫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降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通过发挥其高速计算与检索储存的优势,从庞大的互联网资源中筛选思政工作所需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减少甚至清除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新慢的阻碍。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高校间能够打通信息沟通渠道,促使思政内容快速流通,共享优质且丰富的思政内容。
(二)有助于促进国家社会进步和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竞争和文化交流持续深化,人才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亦是提高对外交流和竞争的关键基础。在新时期背景下,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融合时代发展新要求,持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新时代高素养人才,以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作为基本导向,充分激发当代大学生群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们思政素养和政治素质获得全方位提高,为促进国家社会进步和发展奉献力量。
(三)人工智能可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的针对性
在改革开放思想浪潮与多元思想碰撞的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具有极强的个性与独立特征,渴求新鲜事物,这导致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性质,更要重视个性化教育需求与差异化教学体验。而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采取较单一固定的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求。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复杂系统以及机器学习等方式克服上述问题,在深度探索学生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学情与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思政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广泛性服务的优势针对不同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
(四)有助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及接班人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渐渐走向国际舞台,且在国际舞台中担任重要角色。若想维护现代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发展进程中必须培养大量高素质且优秀的人才。所以,在高校教育工作当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均要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足够重视,以思政工作为根本,持续提升大学生群体综合素养和道德素质,从而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发展能力。这既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要求,亦是有效的强国之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伟大复兴梦,为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提供更多优秀与高素养人才。
二、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就导致学校里的专业教师不多。甚至很多学校会让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去代这门课程。这样不仅造成课程缺乏专业性,同时还会误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从高校的角度而言,让别的老师来代教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不仅可以让师资力量更加集中,同时还可以增加部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明显是弊大于利。这些教师通常专业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因此他们讲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理论性,都是无法与专业教师相比的,而如果学生无法受到专业性的教育,那么教育和这门课程设定的真正目的也无法达到。除此之外,每位老师在工作岗位上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同时任教几门不同的科目,那么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老师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方法脱离实际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缺乏充分认识,片面地认为只要内容是科学的、正确的就会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然而,实践表明,由于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实效性亟待提升。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主动创新表达方式,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新兴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创新。然而,却又出现了过度注重手段和形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状况。很多课堂的教学方式很新潮,甚至是花样百出,这带来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过多地聚焦在表现形式上。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拼技巧”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或多或少地被丢弃了。另一方面,从内容上来看,近年来,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做到联系当下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大学生很难利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践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方法和形式上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多地强调其具有的政治功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育的价值引领。
(三)教学模式落后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那么这样传递的信息将是十分有限的。而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内容非常之广泛,仅仅依靠课堂给学生传递信息十分有限,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本身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还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门课程产生厌恶的不良心理。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传输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思政课设置的真正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很多高校在排课的过程中都只是在一个学期安排几节甚至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然,这也不能怪学校,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得很多高校无法让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形成有效的系统。
(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削弱
虚拟网络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网民只要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对某事、某现象的意见与态度。新媒体传播形式具有匿名性与即时性的特征,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可以畅所欲言。但由于网络的舆论监管不够完善,一些青年大学生变成了网络键盘侠。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无阻碍式”传播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呈现出一种繁多与庞杂的状态,大学生身处一个开放的信息媒体空间中,可选择自身需求的信息,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我看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倾向关注较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情感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新媒体的碎片化与互联网信息的便捷性,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的传统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如果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不足,自我教学理念无法跟上新媒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标准性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会逐渐减弱。
三、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策略
(一)管理变革是重要保障,要构建思政课教学的管理机制
在保障数据抓取、分析、预测、共享各环节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合法地推动课程教育教学现代化。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与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可以做到课堂的精准施策、及时调整,提高育人实效,但由于数据保护力度不足,隐私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数据可以被无限次运用,后面第N次运用数据的目的可能当初采集时并未预料、也未征得同意,或者无法再次征得同意。”针对这一现象,构建一套合法应用、规避风险的管理机制,是以大数据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这一管理机制必须贯穿数据抓取、数据使用与数据销毁等各个环节,做到严格把关、层层审核。一是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大数据信息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思政课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教育对象的数据信息,很多都是在受教育者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未得到受教育者的允许,甚至有些是对相关数据的二次运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大数据信息应用保护制度,明确在数据采集、分析、存储、销毁等环节中各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以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对象的个人隐私和权利。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数据采集与应用的标准化管理流程。高校要严格把关信息技术人员的资质,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制订数据利用效果的评价标准等,以规范化的流程促进大数据辅助思政课教学。三是建立数据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要建立受教育者信息泄露应急预案,一旦有损害受教育者权益的情况发生,学校应及时承担起法律救济的责任,及时作出应急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同时,要对数据滥用与泄露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加大惩处力度。这样,既能有效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又能切实维护学生的隐私与权益,真正让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建立完善学校整体人工智能体系
在历史、辩证、全面地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时代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构建智能化和网络化,教育客体个性化与共性化、阶段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做到“四个贯通”,贯通网络思政课与网络思政工作,凝练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贯通网络思政课与线上专业课,拓展网络思政建设“大格局”;贯通网络思政课与线下社会实践,让网络思政教育接地气;贯通网络思政与云党建工作,畅通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桥梁”。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情况,通过大数据处理预防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以达到网络思政管理的危机预防效果。通过让学生体验多种情景,不断引导学生整合自身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思政课教师要继续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
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独特优势和魅力,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輥輰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体的运行不畅,更不要说在这中间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者,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的融入只是促进教学形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和改变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这既是技术自身的限度所致,又是思政课教学独特“育人”优势的体现。人工智能将替代思政课教师原先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试卷分析等大量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帮助他们节省出大量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启发性、个性化教学上。但人工智能再怎么发达也总是基于既定知识进行运算,不具备主动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无法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克服人工智能的这一缺陷,并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优势,一方面要借助技术的发展解决“教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去获取思政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承担起“育人”的历史责任,要力求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培养学生智慧,启迪学生心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文精神境界。
(四)人工智能时代新范式:加快网络思政向智能思政转型
网络思政正朝着智能思政大踏步地迈进,在“人工智能+智能思政”建设中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网络思政工作者在意识转换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围绕智能技术对教育未来的影响趋势、教育公平与均衡模式、国际化视野下智慧教育战略协同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解决智能信息处理无序性和教育引领的有序性之间的矛盾,始终秉承“人类根本利益原则”和“责任原则”;科技越智慧,网络思政工作者更要“道高一丈”,加快搭建智能反制系统平台,让智能思政赶超人工智能,体现出智能思政教育者治理的大智慧,力争引领新时代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为高校从网络思政到智能思政的华丽转身,永动赋能。
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诸多隐患问题均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威胁,较易使其对生活失去自信,甚至出现自我迷茫的问题,最终对学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且,大学生社会阅历较为有限,在面对压力时,其内心底线极易崩溃,因此,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以思政工作实际开展状况与学生基本特点为基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革新思政教育模式,转变以往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可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禚海英.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算法风险与应对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8):53-56.
[2]金菊,隋鑫,苏兆斌.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革新与发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8):45-47.
[3]王凤仙,李亮.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频化转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07):58-63.
[4]李梅敬.智能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建构及实践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1(07):76-83.
[5]胡刚.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04):89-97.
[6]蒲志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4):14-16.
[7]高文超,张国英,钱旭.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1(03):90-94.
[8]罗亮.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88-93.
[9]孙伟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福建茶叶,2020,42(04):198-199.
[10]郭欣媛.教育人工智能(EAI)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梁政委(1981,5-)男,汉,山东青岛崂山区,本科,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