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5; 2.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船建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新基建背景下区域创新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现阶段建筑业具备“精细化、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创新发展需求,然后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从“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强化建筑信息技术应用、增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重视绿色建筑课程设计”四方面提出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关键词:区域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城镇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程管理类人才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是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专业。所谓工程管理,是在各种要素条件下、在多方关系体系中,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实现建设目标,以提供合格满意的建筑产品。工程管理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早期泛指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1];1998年,教育部将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需要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亟需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法规等融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至2021年5月,我国有447所高等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还不能立足于长远发展,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才特色不鲜明,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高技术素质和高水平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聚焦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创新需求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1.区域创新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作用机理
1.1明确区域创新需求有助于引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就业市场存在“技工荒”和“就业难”的两难窘境;化解这一矛盾,急需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错位的问题,以“区域创新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应该紧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区域创新需求,以“产教协同、问题导向、创新驱动”为突破口,指导高等院校根据区域创新需求“定制”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配餐制”向“点餐制”转变,完善区域发展和学校培养的协同机制,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以缓解人才技能和市场需求错位的两难困境。
1.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意愿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承载强大的知识基础,拓展基础知识厚度与知识广度,培养的人才兼具知识多样化和专业化特征;进而帮助区域创新主体识别和发展新机会,激发对所处产业、企业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区域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意愿[3-4]。随着时间推移,当区域创新主体拥有充分厚度与广度的基础知识时,会构建知识共享平台,营造乐于分享的组织文化,并容易借助多样化、专业化的知识元素碰撞发现创新机会,激发创新热情,凭借知识优势专注特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吸纳拥有相应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开发、深化与推广[4]。
基于上述分析,区域创新和专业课程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见图1。因此,对于工程管理这一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来说,为充分发挥其工程管理类人才培育的平台功能,有必须对服务区域的创新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性策略。
图1 区域创新和课程体系的作用机制
2.创新驱动下建筑业发展特征
主动服务国家社会需求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5]。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就要梳理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建筑业阶段特征,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新基建发展需求,以便调整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建筑业发展需要。
2.1精细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严格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全面实施质量终身责任制①。主体责任落实能够倒逼工程项目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升级。建筑企业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施工技术,提升施工工艺水平,吸纳高素质技能型人员,同时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完善项目高效运营机制,以实现降本增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2信息化
互联网时代,建筑领域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是大势所趋。当前,建筑业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阶段,迫切需要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走出一条数字建造高质量发展新路[6]。
2.3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②。现阶段,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强化系统化集成设计、优化构件部品生产、推广精益化施工、加快专业人才培育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绿色化
当前,我国建筑业粗放式发展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与国家绿色发展要求相比,建筑业还存在不足。首先是高消耗,仅房屋建筑年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就占据全球总消耗量的40%左右,北方地区供暖单位面积能耗是德国的两倍。再者是高排放,仅建筑垃圾年排放就达20多亿吨,为整个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0%,建筑碳排放更是逐年快速增长。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实现建筑业绿色化发展。
3.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新基建背景下,围绕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的发展特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3.1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3.1.1培养精细化思维习惯
精细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建筑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最终要依靠具有精细化思维的工程管理人才实现。首先,工程管理专业管理模块的课程中,要注意引入精细化管理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细化管理文化内涵,掌握精细化管理原则和方法。其次,以实践环节为核心,带领学生学习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及安全、质量、环境、健康管理等保证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及主要业务流程,让学生认识到制度标准在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再者,利用实习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工程项目实践操作的过程管控中,利用已有知识体系尝试构建“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创新工作机制。
3.1.2熟悉精细化运行机制
工程管理人员要开展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要依靠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这也是工程项目顺利完工的基础。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管理学课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对下面几个运行机制的内涵理解和方法掌握。首先,激励机制;职工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公平感知心理,工程项目参与机构要根据自身特征、职工需求、项目目标等,制定科学高效的激励措施和运行条件,激发职工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次,监督机制;各项策略规划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执行是否出现延误、各种任务偏差是否能够及时纠正……,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是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训练立足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构建合理的人、事、物三维一体的监管机制。再者,考核机制;慎重而得当的考核体系是对职工已完成工作及工程已完工部分的校验和评价,能够明确待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但是考核体系制定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适度原则,不能损坏职工利益和工作积极性。
3.2强化建筑信息技术应用
3.2.1加快BIM教育技能融合
近年来,随着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建筑业对BIM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导致越来越多高校增设BIM技术及其应用类课程。有建筑BIM行业专家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BIM软件技能是高校BIM教育最理想的成果[7];也有部分学者立足于BIM技术不断发展视角,指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BIM概念和BIM基础知识比BIM软件技能更加重要,因此在长期BIM实践中只掌握纯粹的BIM软件技能会存在局限性[8];但是,大多学者和行业专家在不同程度上认为BIM教育技能涵盖BIM概念和BIM软件技能[9]。因此,学者颜红艳、胡灿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BIM教育应从BIM概念引导,软件技能操作、软件技能应用、跨学科团队合作等阶段逐步推进[10]。
3.2.2推进BIM虚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融合BIM教育技能,强调BIM理论学习和BIM软件操作,相应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势必要建立BIM虚拟实验室,强化学生BIM教育技能[10],否则,BIM教育技能与学生专业知识不能有效整合,提高学生BIM技术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成了空话。目前,国内BIM软件有鲁班软件、清华斯维尔、广联达软件、Bentley软件等,不同公司的BIM软件功能和优势的侧重点不同,高校BIM虚拟实验室建设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势资源,结合建筑业发展和区域创新需求,合理选择BIM软件。
3.3增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
3.3.1原有课程增加新知识模块
工程管理专业要梳理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点,结合已经开设的课程,考虑将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点纳入原有课程中。《工程管理前沿》可以增加“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供应链管理导论、精益制造”相关内容;《建筑信息技术应用》可以增加“装配式建筑BIM设计、施工”相关内容;《工程造价》可以增加“构件估价、装配式建筑工程量清单编制”相关内容;《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可以增加“装配式建筑安装工程、吊装技术”相关内容;《混凝土结构设计》可以增加“装配式房屋建筑设计、预制构件结构设计”相关内容;等等。
3.3.2新开设建筑工业化课程
如果在原有课程中无法增加新的内容模块,或者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知识与原有课程内容相差太远无法融合,需要新开设相关部分课程,该课程可能之前并不存在,也可能是存在于其他专业课程体系中,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开设相关新课程。《建筑供应链管理》可以教学构件库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内容,《现场管理》可以教学构件生产管理内容,《建筑设备》可以教学装配式建筑设备安装内容,《系统工程学》可以教学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模型建立等内容[11]。
3.4重视绿色建筑课程设计
3.4.1绿色建筑BIM设计课程
目前,部分高校开设有《绿色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建造》等课程,但是对比建筑业绿色化发展需求,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才技能等方面还远远不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包含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其中包含有对建筑整体特性的量化指标,需要利用相关软件技术分析完成。BIM技术是多维信息技术的综合体,可以快速、便捷地完成绿色建筑节能、节水、节地等方面的模拟、优化及设计分析。因此,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和BIM技术结合,建立绿色建筑BIM设计课程。
3.4.2强调绿色建筑节能重点
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体现。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进行绿色建筑规划、建设、运营,对落实国家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能够转变建筑建造方式和粗放式用能模式,也是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加强对超低能耗建筑、新型结构体系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内容的学习掌握,有效促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王淑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知识体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16-118.
王孟钧,李昌友,张飞涟,等.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5):42-43.
Do B R, Yeh P W, Madsen J.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organizagional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culture[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6,10 (4): 657-674.
张紫璇,陈怀超.知识基础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愿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1):1-8.
周洋洋.创新驱动下高校产学研及区域合作战略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8):152-153.
潘晓娟.建筑业进入转型加速期 创新发展主动拥抱“四化”融合[N].中国经济导报,2020-12-09(05).
Wu W, Issa R. BIM education and recruiting: Survey-bas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ssues, perceptions and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4,140(2):13-14.
Dossick C, Lee N, Foley S.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gradu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A]. Issa R, Flood I.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C]. Orlando:ASCE,2014.
Hamid A, Carrie S D. BIM curriculum design in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2016, 21: 250-271.
颜红艳,胡灿,周春梅,等.BIM与工程管理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5(23): 158-163,182.
张恒.面向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