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主体班会课的作用
目前,各学科的任课老师主要围绕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讲授课本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从不提前预习功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多角度地看问题、不参与讨论……总之,缺乏最基本的素养,任课老师在推进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时感到困难重重。2021年江苏省高考适应性演练阅卷报告中也指出,全省学生本次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指向一个中心:核心素养差。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版课标”)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培育核心素养,进行议题式活动型学科教学势在必行,而议题式活动型学科教学在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2020年修订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议题式活动型学科教学有这几个基本环节:议题的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即使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分好小组,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做课前准备,大部分学生也仅停留在百度搜索,在书上划书的阶段,很少有人会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小组合作能力也比较薄弱,导致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总的说来,想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培育学生的基本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基本素养,早在2016年9月,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将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提升相关的能力,但由于教授班级多,备课、批改作业,教学进度的压力等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背景下,班会课在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主阵地,通过设计一节主题班会课,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传统班会课设计误区
目前,班会课通常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最常规的班会课,班主任布置学校的常规工作,强调班级纪律,以列清单的方式写明近一段时间内学生要做或不得做哪些事。二是班主任和学生谈心,通常是班主任分享自己的经验、案例、经典故事等。三是班主任组织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开展。前两种主要以班主任“灌输”为主,班主任努力在规定时间内讲授与主题相关的各类知识,缺乏目标引导。第三种活动看似学生是班会课的主体,但实际上缺乏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恰当的学习证据的关注,所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一节主题班会课在以学生小品的形式进行表演后,学生们笑一笑就过去了。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指出,如果教学设计没有突出强调清晰的目的和明确的表现性目标,那么学生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反馈。主题班会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也需要清晰的教学设计。
在主题班会课设计中,以主题情境教学(也可称为“一例多境”、“一例到底”式教学)是目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侧重于情境设计,而在问题的设计上着力不够,在主题情境探究中,班主任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中相当多的问题是直接指向。这类问题更多的是将复杂的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化,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比如“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早恋有什么坏处?”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不利于提高班主任设计高质量、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主题情境设计下的班会课,教学内容多以陈述的方式表达,设计问题往往是为了在印证道理中理解道理,道理的获得成为班会课的目的,缺乏足够的思维深度,问题服务于情境,通常是设计出来的理想化的状况,而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新课标背景下主题班会课设计理路
班主任在开始设计主题班会课的时候,就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关于本次的主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在逻辑上导出合适的教学和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生。
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这一环节往往在主题班会课中被忽略。主题班会课通常缺乏连续性,它并不像其他九科那样有明确的教学进度安排以及相关的测验。在主题班会课中,学生没有产生持久性学习,因此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习深度,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参加到令人愉快的活动中,学生不需要提取复杂的观点或联系,也不需要证明他们是否理解了核心主题的任何概念。这就要求班主任思考:什么可以用来证明主题教育的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
只有在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之后,才能真正做好主题班会的教学设计。明确学生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够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技能的活动,需要讲授的内容以及进行主题班会恰当的方式,寻找最契合主题的材料和资源。
为提高主题班会课的思维深度,班会课也可以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模式,问题由讲述、论证道理指向转变为直面现实生活。议题教学设计以问题为逻辑主线,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议题不是宽泛性的主题或话题,张翰认为,议题中心教学法所指的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可争议、可辩论或者“两难性”的问题。如“全球变暖是不是一场骗局”“对违规进人危险区域涉险的游客、驴友该不该有偿救援”等,其中一些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达成共识。解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高中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很多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辨别能力不强,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高中生也受到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一些问题的困扰,如学习压力、同学之间尤其是异性之间如何相处等。议题可以直面社会生活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中各学科正以本学科课程标准为中心,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引和依据开展教学。在此背景下,学生基本素养的作用愈发突出。班会课作为班主任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目标清晰的主题班会课的优化设计,以更好地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
[3] 张翰.拨开议题迷雾 探寻教学新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