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普及,我们发现文言文的学习从三年级的课文便开始涉及。如何学好文言文,首要任务便是能读好文言文,那么把握好多音字的发音便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文言文中的发音经常张冠李戴,笑料百出。本文着重选择了三个视点:经验辩读的反刍性学习、上下文辩读的延展性学习、注释辩读的趣味性学习,旨在优化文言文汉字学习中多音字发音的视点策略。
关键词:多音字发音、文言文汉字学习、视点策略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汉字学习是儿童进入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母语文化的启蒙与发端。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现代文中的多音字学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本,而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学习同为重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感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读好文言文的多音字便是读好文言文的第一步,需要悉心透视以下现象:
现象一:课堂上,学生正在读《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手中”中的“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méi的发音对于他们来说,更加的熟悉,于是一群人都读起了“足跌没méi水中”。其实“没”,三年级的孩子知道是个多音字。但在此处具体读哪个音,就难判断出来,其实我们知道对于汉字在句中的词性不同,发音也不同,当形容词时发méi,当动词时发mò。这就是破音异读。
现象二:课堂上,学生读《伯牙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汤”的常见发音就是tāng,耳熟能详,但六年级的孩子细想,流水汤汤tāng,可能存在问题,但凭空去想读shāng,比较困难。其实这就是古音异读,读音完全发生改变。
现象三:课堂上,学生读《古人谈读书》。期中有一句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最后一个“知”,其实读第四声,同“智”。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句话中知前面读知zhī,后面也会跟着一起读zhī。其实此为通假异读,“知”同“智”。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时常出现,针对小学语文文言文中多音字的读音问题,不由得使人深思。古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可见获取知识可以通过朗读来获得。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读好文言文的第一步,即多音字的正确朗读,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用什么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呢?
视点一:经验辩读,展开汉字的反刍性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现代文、古诗文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多音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有一定的积累,那么读文言文时也会进行阅读的迁移,此为汉字中多音字的反刍式学习。
如学习《开天辟地》一文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其中的“长”得意思是长高,是作为动词使用,读作zhǎng。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每天长高一丈。那么作为形容词的使用读作cháng。通过学习知道,词性不同,那么读音也会跟着改变。当学习《司马光》,“足跌没水中”一句时,那么利用已学的经验了解词性的不同,这里作为动词来使用,读作mò,淹没的意思。这样学习经验的使用,对于文言文中多音字的读音辨析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辩读文言文中多音字的发音,让学习汉字不断反刍。
视点二:上下文辩读,展开汉字延展性学习
步入一年级开始,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帮助孩子理解文章时,遇到难理解
的词语或者句子时,老师经常让孩子们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读出拼音。联系上下文来读出读音。因此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确认出多音字的发音,开展汉字的延展性学习。
如学习《丁香结》一文时,”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中“单薄”的“薄”是个多音字,三种读音,比较纠结的是bó还是báo,那么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写得是十字小白花,薄báo与厚相对,在本句不能够体会,那下文中许多簇开满一树,那联系下文来理解只能是读单薄bó。同时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学习《伯牙鼓琴》时,“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中,前文提到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那么下文提到的,弹得真好啊,就像那浩荡的流水,那“汤”的读音联系上文,就明白是用来修饰流水,因此读tāng是不合适的,应该读shāng,高山流水由此而来。因此,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辩读文言文中的多音字。
视点三:注释辩读,展开汉字趣味性学习
文中的注释,几乎在每一篇课文中都会出现几处。有选文的出自,有作者的简介,有汉字词语的注释等,学会看注释,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生字词的理解以及生字的发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学习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上句的意思是往日用茅草盖的客舍还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茅店在社林边,怎么不见了呢,沿着山路转过小桥和溪流,突然就出现在眼前。这样句子说的比较通顺,但词中出现的是“见”,觉得理解不通。这时我们看书旁的注释,见同“现”。当然,如果没有关注到注释,在朗读时还会制造出笑话。因此利用书中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辩音。那么在学习《古人谈读书》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最后一个字“知”,参照注释同“智”。因此,利用书中的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辩读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同样,通假字读音的不同,也调动了孩子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让汉字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汉字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同时渗透中华文化,让学生爱上汉字、传承中华文化。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多音字的方法以及一定的规律,那么在朗读文言文时便起到很大的帮助。当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多的朗读也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要多听范读来增强一定的语感。总之,文言文的学习,能读、会读才是学习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政权,《教育的智慧(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漫谈)》,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沈海波,《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
4、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