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第一中学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 要:以“立德树人”指引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可以培育优良道德品质,弥补思政课程不足,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立足教材资源,重视文化渗透;注重朗读教学,陶冶良好情操;巧妙设置情境,升华学生情感;利用演课本剧,内化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优化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语文知识传播的同时,还具有德育培养的价值,尤其是古诗文教学模块,是进行初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有利于初中生加强道德修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文的德育渗透价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德育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初中生拥有正确道德观念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文化教育
语文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进行充分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从而能够使其为“立德树人”德育服务。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蕴含非常多的文化素养、道德培养、情感培育等内容,之所以会选取这些优秀的文章,并不是单单考虑其文学审美因素,更是重视其中的德育内容。如渗透忠君报国精神的《雁门太守行》《出师表》《过零丁洋》等,反映文人志士关心人民疾苦伟大情怀的《桃花源记》《石壕吏》《卖炭翁》等,表现热爱祖国神奇秀丽的大好河山的《观沧海》《醉翁亭记》等,彰显儒家礼义高洁精神的《送东阳马生序》《论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醉翁亭记》等。
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向学生传统儒家的家国天下的无限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仁爱”思想与“博爱”情怀,关联《论语》《孟子》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仁爱”的儒家精神内涵,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担当与使命意识,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关爱社会和他人,自觉认同儒家“仁爱”理念。
二、倡导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美感,可以捕捉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审美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捕捉信息与接受信息能力也会增强,从而与阅读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古诗文讲求音韵之美、辞藻之美,朗读优秀的古诗文作品,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受到陶冶,使学生体悟真善美的世界。如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开展班级配乐朗读竞赛,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朗读时音节、语气、停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放慢速度读,把握朗读时表达情感的方式,尤其是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要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语调、速度进行朗读,从中找出最佳的朗读方式,促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友谊之情。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沉默的文字变成美妙的声音,或者宛转悠扬,或者高亢嘹亮,或者低沉苦闷,或者崇高昂扬,丰沛的情感得到宣扬,人生哲理得到体验,那么其中包含的道德观念也会通过朗读润化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真、善、美。
三、通过情境创设,发展学生情感
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初中生德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要借助于有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在文学作品之中,亲身感受古诗文美好的道德力量与情感温度,获得更引人共鸣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采取创设生动情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感知古诗文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感,积极思考社会人生问题,从而实现依托语文教学实现德育渗透的教育目标。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可以利用视频、音乐、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然后配以《精忠报国》背景乐,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感知了花木兰这一人物身上的勤劳、勇敢、孝顺、不慕荣华富贵的高贵品质,同时,也理解了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果敢的以女儿之身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德育情境,以古诗文的画面美感染学生,也是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
四、重课本剧编演,突出人格教育
初中生表现欲较强,喜欢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的这个特点,依托教材中的古诗文作品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扩充,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演,这样能够使得呆板生硬的课堂变得活力无限,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必然高涨,那么便会认真分析作品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把握人物在特定情节中的主要人格魅力,从而以微话剧的方式呈现作品,展示学生自我才华,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思想道德意涵。编演课本剧能够自然注入道德价值与情感态度教育,促使学生自我角色对象化,在自我感知和演绎角色的过程中判断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正误,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划分合作小组,引导各个小组学生在课余时间制作简易道具,对人物关系和对话进行梳理,对故事情境进行认真把握,并且深入把握文章反映的主题精神。然后,在课堂进行小组汇演,对愚公坚守信念,排除万难,始终如一,争取胜利等光辉品格进行把握,从而促使学生明辨是非,更好地发展情感。
总之,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蕴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古诗文教学能以“春风化雨”的熏陶感染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符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古诗文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陶兴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道德文化的渗透路径[J].语文课内外,2019(6)
[2]徐得彦.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J].中外交流,2020(7)
[3]杨艳.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学周刊,2018(31)
作者基本信息 徐建平(1964—),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大庆第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