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雅致——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质朴的雅致——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

陈怡萱

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 重庆  402160


摘要:闫嘉教授《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一文中提到任何时代的美感或审美理想都应该是多种、层次和多元的,在“初发芙蓉”的天然之美及“错彩镂金”的人工之美之间应存在一片中间地带。他的这一审美思路给笔者带来了较大启发,因无论是“初发芙蓉”还是“错彩镂金”其美学考察对象基本为封建时期上流阶层的艺术文本,而作为彼时大多未受系统教育的民间阶层,或进一步为平民阶层的艺术表现无论如何是无法用二者来概括衡量的。因此本文决意以民间舞为例,对汉族民间舞中女性动态的表达进行考察、分析,从中提炼、总结出平民阶层对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审美表达


一、思考缘起

本人对该题的思考缘起于闫嘉教授《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一文。他认为任何时代的美感或审美理想都应该是多种、层次和多元的,意即在宗白华先生所倡导的“初发芙蓉”的天然之美及“错彩镂金”的人工之美之间应存在一片中间地带,而不应仅存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审美价值取向。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后,他提出了“低调的华美”1这一美学概念。它源自于《诗经》中“衣锦褧衣”2的说法,意为在外部进行有意遮掩的内在美感,这样的美感实际也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含蓄内敛”的人文性格及处世之道的平行写照。

他的这一审美思路给笔者带来了较大启发,只因无论是“初发芙蓉”还是“错彩镂金”其美学考察对象基本为封建时期上流阶层的艺术文本,而作为彼时大多未受系统教育的民间阶层,或进一步为平民阶层的艺术表现无论如何是无法用二者来概括衡量的。以民间舞为例,其动态直接、生动却缺乏雅致清新之感,其服饰鲜艳、浓重却缺乏华彩富贵之意。因此,沿着闫嘉教授所提出的多层次的“中间地带”,那分属于社会另一阶层的民间舞是否也存在着不同于淡雅清新及繁复华丽的审美理想?因此本文决意对汉族民间舞中女性动态的表达进行考察、分析,从中提炼、总结出平民阶层的审美意识。


二、源自于生活的动态

自古以来汉族人大多生活在广袤的平原之上,精耕细作,以天为时以地为生,汉族民间舞情感调性较为单纯,除严肃、庄重的祀神舞蹈以外,情感大多较为热烈、欢腾。它的动态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如胶州秧歌中的“颠包”“紧腰”、安徽花鼓灯中的“扯线”“拔泥步”等等。这些动态的提炼与表达是对生活情趣的热爱,是对女性鉴于性别特征所特有的体态动态的美化。虽然是美化,但它最大程度的模仿了日常生活的动态。如胶州秧歌中小嫚的步伐颇具特色。它最初来源于人们模仿小姑娘刚缠完脚下地走路,小心翼翼又怕疼快速拿起来的模样。在艺术表现中小嫚步伐重拍在上,同时夸张身体两边的摆动,形象的表现出小姑娘因为疼痛不肯下地、站不稳的模样,并因此形成小嫚动态的精髓,即“前哈后张两边崴”,这一动态的形成不仅是对肢体的模仿同时也对小嫚的感受进行了表达,形象立体又生动,因此才能够让人在观赏时能够有超强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舞女性的动态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髓,但同时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质朴、自然的气息,因此它美在具象,美在深情。这恰恰体现了闫嘉教授在文中所提到的“美、美感、审美、艺术创造和欣赏,始终都与人们的现实生存中的重要关切密不可分……审美和艺术创造总是与事物的物性、身体和感官的特性以及渗透于感受性的精神性及意义紧密相连。”3


三、共同塑造的身体理想

众所周知,社会的形成与延续是建立在社会规范、社会准则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不同的社会道德、社会准则规范了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它与人们对生存的实践认知一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由此也形成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可以说人们创造了身处其中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被这一文化体系所规训着,它规训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思想,同时也规训着人们的身体理想,使其能够符合该地区或族群的思想偏好与审美准则。

61bb002e6de1a_html_9fe5ff6235dab94c.jpg 汉族大多以农耕生活为主,农活繁重,因此大部分汉族社会主要以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为主,形成了人们对于女生身体较为纤细、柔弱的审美偏好。加之古时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汉族女性的身体在日常中表现为内含、步小、稳重的体态特征。这样的体态特征以及审美偏好体现在艺术表现中则是以夸张的手法进行塑造。原因在于民间舞蹈表演的过程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能够达到规训人们思想,统一不同个体审美倾向的目的。如山东地区的胶州秧歌,其体态胸口内含,肩膀与腰成反方向,同时两腿夹紧一前一后,膝盖内扣,脚掌内蒯, 形成“三道弯”的身体体态。如图:

其中内含是对日常生活女性体态的模仿延续,两腿夹紧、膝盖脚掌内扣既是人们对于女性不露裆思想的夸张表现,同时也塑造出纤长、柔软的身体形状。在舞动时,演员们两腿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只在较少的特定动态时打开形成跨步的姿态,但膝盖仍然保持内扣状态。总体来说胶州秧歌的节奏较为平稳、规整,较少存在附点、切分的节奏。因此,由内扣的动态以及平和的节奏型共同塑造出端庄、娴雅、秀美、内含的女性身体形象,而这一点也极尽符合了汉族社会对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想象。


四、传统哲思的审美意识

自汉代起,宫廷乐舞与民间乐舞联系就十分紧密,二者互为来源,宫廷乐舞向民间吸收新的舞蹈形式,民间乐舞则努力吸收上层阶级的先进思想,力求能够将在传达生活情味的同时能够将动态提升为上层精神呈现的载体。因此,汉族女性民间舞中也不乏此类精神思想的体现。

“圆”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基于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等自然规律得出的思想理念,因此在汉族舞蹈中充斥着大量对于圆的表达。如海阳秧歌跑场中的向心圆与离心圆场图,即是演员与自然、对祖先、对神灵的对话,其中隐喻的是天人合一的祈盼。又如汉族女子舞蹈的动态惯习模式,其起、行、止有着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周而往复的特点。如东北秧歌的划圆动律,以腰为动力表现部位,启动时先提气向上,后一侧腰走下弧线向身体后方拧动,与此同时另一侧上提向前走上弧线拧动,二者相互沿着圆弧线条运动,共同构成圆形的律动并循环往复,圆融周游。总的来说,女性民间舞中或为场图、或为动态、或为流动都体现着“圆”的思想理念,这些都为女性民间舞增添许多雅致、文雅的气质。


结语

民间舞隶属于平民艺术,由于创造主体的阶级特点,民间舞相对于仪式性较强的宫廷舞蹈来说更为可爱活泼,又因其吸纳了上层阶级的精神思想而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在漫长的民间舞发展史中,女性舞蹈以及对女性身体形态的塑造可谓是占据了大壁江山。她的动态直接、生动却缺乏淡然清新之感,它的服饰鲜艳、浓重却缺乏华彩富贵之意。她来源于生活,满足于社会构造,融纳进哲思理想,以质朴为底色,以文雅铸灵魂,因此笔者认为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应是存在于“初发芙蓉”及“错彩镂金”之间,以特有的质朴的雅致为其审美表达核心。

1 闫嘉,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文学评论【J】,2020(02),P163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P538

3 闫嘉,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文学评论【J】,2020(02),P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