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3

中国特色 词英译的 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以习近平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为例

许丽芹 桂菲

南昌航空大学,南昌, 330036

摘要:近年来,生态翻译学为演讲文本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为例,分析该演讲文本中中国特色词的英译,可以发现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以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译者不仅准确地将讲话内容传递给全世界,还传达出了演讲稿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有效地传递了中国声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特色词;演讲文体;适应性选择


1.引言

当前,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在国际交往中,领导人的演讲是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对展示中国形象、加强国际沟通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经济发展,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及理念还不了解。演讲文本的英译逐渐被译界所关注。中国特色词是演讲文本翻译的重难点,其特点是唯一、多重含义、词义空缺...[1]其翻译质量,关乎中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生态翻译学为特色词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而在政治文献翻译中,演讲文本的翻译研究较少。本文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文本为例,对比中英文本,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特色词的英译,分析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及翻译策略,为演讲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1.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翻译学以一种整体视角来看翻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态思想[2]。其中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是适应选择,其过程包括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译者接受并适应生态翻译环境以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1]。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宏观与微观环境,其各要素之间又相互联系...[3]。翻译生态环境必然影响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继而影响译文质量。

斯坦纳(1975)曾将翻译理论分成整体环境适应与局部环境适应(Steiner, 1975: 235) [4] 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适应选择,必然会采取翻译策略和方法。胡庚申提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作出适应性选择[5] 。此外,《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提到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多学科、概念迁移以及整体性...[6]

3.习近平演讲文本的中国特色词生态翻译

3.1演讲文本的内容及特点

本文研究的是政治文献中领导人的演讲文本,具有思想性和政策性和策略性。这篇演讲文本以其简洁朴实、意蕴深远的语言,从安全格局、政治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传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理念。作为政治文献的翻译人员,任重而道远[7]

综观这篇演讲文本的特色词,包括四字词、重复词、文化负载词...原文语言简洁清晰、生动准确,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信息,保留了原文文体风格,用词精准且通俗易懂。

3.2演讲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

除了关注该演讲文本的内容与特点,译者在翻译中还需关注其翻译生态环境。宏观上,人类开始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中国的话语权得以提升,许多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国际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微观上,这篇演讲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由译者、接受者、英汉两种语言系统等构成。接受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际政府高层,此外,接受者还可以是阅读文本的全球大众,应关注其公共性。

3.3演讲文本中中国特色词的多维翻译转换

3.3.1语言维的翻译转换

语言维指在语言形式、结构方面的转换。翻译中要保留原文词语形式及习近平的演讲风格,其中四字词的使用很广泛。

例1:

原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译文: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in the making.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ountries are crucial for human survival.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这组四字词形式井然有序,具有韵律美。译者采用意译,将“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减译,用“between”连接后面部分,表达出全世界的“联系”,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果逐字翻译就会显得生硬、累赘。汉语较多地使用重复和四字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不仅具有形式美,也是有强调。在这里词语形式与原文基本一致。

3.3.2文化维的翻译转换

文化维指译者要充分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源语文化信息重新整合,传达出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再有,原文中可以找到大量文化负载词。

例2:

原文: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译文:Delicious soup is made by combining different ingredients

.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三国志·夏侯玄传》,是曹魏时期的夏侯玄与司马懿对话。意指制作羹汤的美味,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上下之间之所以能获益,在于能相互帮助和促进。由于在目的语文化中的空缺,译者采用了直译加注,增译了“ingredients”,源语文化概念迁移到译入语环境中,形式与原文相符。其深层含意也得以生动传达,同时,原文那种“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的精神也传达出来了。

此外,习近平的演讲还引用了一些成语。

例3:

原文: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

译文:We must ensure this endeavor is not derailed.

“付诸东流”出自《封丘作》,意思是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付诸东流”用与之对等的概念“derailed”代替,简洁精炼,搭配非常合适,贴近译入语生态环境,没有歧义,符合接受者表达习惯,且形式也与原文形式相符。

3.3.3交际维的翻译转换

翻译有其目的和交际意图,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关注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这一效果要尽量接近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7]。这篇演讲文本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例4:

原文: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译文:We must not exhaust all the resources passed on to us by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leave nothing to our children or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destructive way.

这个词意指靠长辈的财产活着,自己子孙就会受苦。译者采用意译,将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表现出来,用词准确,通顺流畅,便于听者理解与接受。若直译“rice”/“food”、“path”/“road”,势必引起听者困惑。

3.4重构与整合

生态翻译将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相结合,表明二者其共有或相似的规律特征,其中整体性非常值得关注[8]。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三种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正如中国传统思想下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生态翻译强调多种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三种维度翻译转换的平衡。

例5:

原文:“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译文: As a saying goes, "United we stand, pided we fall."

原文出自《北史·吐谷浑传》,意指势孤力单,则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在语言维上,词语对仗工整、美观,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习近平的说话风格也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文化维上,译者增译了“As a saying goes”,使语言通俗易懂,并依据原文语境,用“united”、“pided”将词语隐含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来,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球努力。在交际维上,译文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同时扣人心弦,起到了呼吁的作用。

4.结语

中国特色词蕴含着中国千百年的智慧,其英译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基础。这篇演讲文中,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生态翻译学整体思想的体现。译者适应了源语和目的语的翻译生态环境,结合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特点,保留了习近平的语言风格,采用迁移的方法,传达出文化空缺词的内涵,使翻译生态环境系统中各要素达到和谐、平衡与统一的状态。

该理论在指导特色词英译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三维转换翻译中,三种维度的界限难以区分,如何动态地把握英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这种平衡如何达到?英译的标准和效果该如何评判?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武斌.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报,2018,26(04):62-6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04):62-67.

[3]蒋骁华.关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新思考[J].外语与翻译,2019,26(03):19-25.

[4]葛绪阳,沈梅英.张培基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微观阐释[J].海外英语,2019(24):70-72.

[5]何晴霞.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政治文献翻译[J].英语教师,2019,19(24):40-42.

[6]尹穗琼.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4(03):56-62.

[7]黄建凤,冯家佳.纽马克翻译理论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东南亚纵横,2010(07):109-111.

[8]张晓媛,凌玥瑶.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以政治文献为例[J].现代交际,2020(01):26-28.


作者简介:

许丽芹(1966.5— ),女,江西金溪人,南昌航空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学、跨文化交际学和话语分析。

桂菲(1988— ),女,南昌航空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规划项目“高校外语教育中语言+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YB096);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生态话语和生态文化的多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YY14);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英语听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XJG-12-7-4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