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研究

刘鹏

(宁波大学物理学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今全世界正处于抗击新冠疫情时期,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回顾抗击疫情两年间,志愿者队伍成为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先锋队伍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突击队,有效参发挥作用上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内外性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基于调查及现状分析,从支持体系、管理体系、动力体系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从而提升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高效发挥大学生在社会治理能力上的先锋突击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治理;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本研究以疫情期间某地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为例,研究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以期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的优化改进对策措施。

  1.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契合

志愿服务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在社会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国际惯例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队伍,同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堂。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为我国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最年轻、最有利的路径。

1)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发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主体,因此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在先进的志愿文化引领下,通过志愿服务在社会公共领域内发挥作用。

2)社会治理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施展才能的实践舞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确定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尤其是作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可以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不同环境和不同条件的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在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帮助高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弥补课堂及书本的不足,对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今早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可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让高校大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可以促进社会治理体制转型

在当前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的情况下,社会治理面临着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基层干部压力增加,效果未见明显成效。因此,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对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治理呈现出多元主体的共治形态,而高校青年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主体之一,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疫情期间高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动态及现状,在全市高校范围作了一项调研,采用网络在线问卷形式,面向全市11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5所、专科院校6所,确保了样本的随机性、有效性和代表性。共回收问卷12214份,其中有1110人的答题时间少于2分钟,作为无效问卷,即有效问卷11104份,占比90.9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动态及现状主要如下:

一是对疫情期间政府治理能力评价较高。调研发现,该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疫情期间政府治理能力评价高且充满信心。一方面,大学生对国家疫情期间的治理能力评价极好,对联防联控措施表示“很满意”和“较满意”比例高达95.3%;对医疗、物资等保障,以及信息公开的满意度达90%。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国家制度优越充满自豪、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超过97%的学生对中国社会制度、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经济恢复能力,都表达了“很强”或“较强”的信心(表1)。

选项

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没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80.85%

16.45%

2.31%

0.14%

0.25%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80.39%

16.69%

2.5%

0.16%

0.26%

国家治理能力

80.4%

16.69%

2.48%

0.2%

0.23%

中华民族凝聚力

81.72%

15.77%

2.13%

0.17%

0.22%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79.72%

17.55%

2.32%

0.21%

0.2%

疫情之后经济恢复能力

76.47%

19.81%

3.29%

0.24%

0.19%

1 大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自信度评价

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强有社会责任担当。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强。有近10%的学生在疫情中主动参加了各类志愿服务,且利他原因更占主导,有80.56%的学生抱着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另一方面,有73.36%的大学生表示很想参加,但没有途径。同时,有97.02%大学生表示以后如遇重大突发事件,愿意参加社区治理、科普教育、咨询服务等各类志愿活动,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愿意参加医疗服务类志愿活动的有81.13%。

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

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政府培育、社会认同、志愿服务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工程建设,方能构筑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径,完善公共参与机制,推动社会治理提速,提供多元公共服务,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

1)全力打造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社会治理服务组织和服务活动

推动城市高校以及高校社团、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的组织和活动平台。依托平台建立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保证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与政府支持、党团引相结合,全方位推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有制度、有平台、有保障。社会治理需要力量时有组织、有队伍、有贡献。

2)科学搭建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体系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有一套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前,需要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培训、实践,经过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高校大学生,可以进入当地的社会治理服务志愿者库,体系管理者需要做到底数清,需要他们参与社会治理时,根据志愿者库组织安排志愿者快速行动,高效完成任务。

3)系统打造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激励支撑体系

通过创新文化精神建设从而塑造公共精神,通过技术应用的创新和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要牵头出台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积极引导本地区在内的高校大学生多元化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搭建高校与社区社会治理资源交互平台,保障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获得资源倾斜,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晶环.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135-136.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75-276


作者简介:刘鹏(1991.9—),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宁波大学国际商务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