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力提升的语文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指向学习力提升的语文学习策略

戴亚兵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1978年3月16日,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提出后来语文教学领域普遍关注的“吕叔湘之问”:“中小学语文课用了最多的课时,为什么效果却那么差?”这一问其实是说出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导致了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语文学习力低下。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效率呢?笔者积极尝试了以下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语文有用”学习策略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认为语文完全可以自学成才,学语文就是为了表达沟通交流,好多没有上过学的人或没有经过语文专业训练的人沟通交流也没有什么障碍,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此语文学习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是大家都懂得的普遍道理,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彰显语文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自然会激发孩子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讲一些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似乎也有所感悟。

在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时,我讲了一则故事: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总理)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位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总理)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这位国民党官员说“对牛弹琴”意思是贬低共产党谈判代表的水平,而周恩来(总理)原话奉还,还是这四个字,只是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变成两个断句,把国民党官员的言论比作“牛弹琴”,真是太绝了!可见标点符号的魅力无穷啊!

在学习词语辨析时,我又讲了一则故事: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子皇帝,诗词歌赋无一不佳、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的很多书法作品与画作,至今已成为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公元1123年,宋金两国共同出兵灭掉了辽国,两国从此山水相连,成为友好邻国。然而两国短暂的蜜月期还没过完,一起突发事件就让两国关系急转直下。1123年5月,金国平州守将张觉发动叛乱,捕杀金国四位重臣,然后与宋朝联系,愿意连城池带5万多人马全部归降宋朝。金国要求宋国交出张觉,可宋徽宗拒绝了金国的要求。他还给金太宗写了一封国书:“本朝幅员万里,人居散漫,若再行根究,难指有无,况事皆已往,请别计议”。 意思是我们宋朝是个疆域万里的大国,人口居住区域分散辽阔,你们所说的金国逃人,根本难以找到,过去的事就别再提了。金太宗看到国书后,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幅员万里”本来是个语义平实的形容词,但用在这里,潜台词是我们大宋朝就是这么强大,就这么着了,爱咋咋地。金国人一点不傻,完全体会到了宋徽宗的用心,特意把这个词摘录出来,痛斥宋徽宗在国书中用词不当,藐视金国,宣称要出兵讨伐宋朝。宋金战争由此拉开大幕。

一个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原来语文是这么有用,这么重要,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

二、“问题驱动”学习策略

问题解决是人类学习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载体贯穿始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要设计有趣且有挑战的核心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最好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心智挑战,形成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核心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到唯一的、确定的答案,而是刺激思考,引发探究,并激荡出更多的问题,包含学生细思推敲出来的问题,而非导向既定的答案,应具有挑战性,而且有衍生性。问题的设计还要有比较明显的开放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的需求和水平不断地去深化和拓展。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呈现出多元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成果。

比如学习《月光曲》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阅读《月光曲》2至10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谱写了《月光曲》?在文中圈划重点词句,在字里行间找到依据。先独立阅读,再两人讨论、四人讨论,并公共发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细节相当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学生在这个大的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潜心会文,含英咀华,可以有多种个性化的解读然,后在共同体内充分深入地交流,在老师不断的倾听与串联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孩子们首先指向“穷困”,继而深入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还粘连到了“清幽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善良的兄妹俩”等等。大家都沉浸在深度学习的宁静、平和的氛围里,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三、“大单元”学习策略

现行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都用醒目的文字说明清楚。正如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所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它已经不是一个知识内容的单位,而是一个指向素养的课程细胞,是目标、任务、情境、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多种元素的整合。因此在进行学习设计时要注重营造大情境,即整个单元的情境,或者说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这个情境之中,而不是用来导入新课的情境,而且这情境是真实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他们能够围绕生活中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任务去学习。杨向东教授说:“正是这样的整合性真实情境,搭建了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与学校课程(领域)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以意义。”[2]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性学习,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来走去,而是在学习任务引导下,主动积极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例如:学习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进行连续观察,学些观察日记”。教学这个单元,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这个大情境中,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慢慢感悟到需要细致观察,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还要进行连续观察,并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孩子们观察银杏,通过连续观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下银杏叶子、银杏果子以及银杏树的变化,从而写出内容详实的观察日记。通过“语文园地三”的学习,让孩子们还知道平时读书要留心,要善于总结,因为只要“留心”,书本上“处处皆学问”。

四、“共同体”学习策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班级是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班级之下还有多个学习共同体,老师要注重学习共同体的打造。

作为教师,在共同体里要成为“倾听者”和“学习者”。教师首先要通过倾听,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要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清空自己,带着学习的心态,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接受不同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欣赏学生独特的思维与方法,理解学生的困境与难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认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弃自负或者自卑,以一种自然而平和的心态,以平视的姿态看待世界,看待他人。”[3]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能让每一位儿童都得到尊重,都获得高品质的学习权。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可以深度信赖和交流的伙伴,无论是两个人的互学,四人的研讨,还是公共发表,都本着互相尊重、互相倾听的原则。学生在共同体里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继续以《月光曲》教学为例,当老师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后,学生先是自我先学,圈画做批注,然后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碰撞,只要说得有理由就行,老师在其中也只是倾听和串联,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力量尽情地发挥出来。这样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让更多不同的观点交融和碰撞,奏响真正的课堂交响乐。

五、“思维导图”学习策略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

思维导图可以用在预习阶段,也可以用在复习阶段,进行知识点梳理。在新课文的预习阶段,思维导图既可运用在单元课文的整体预习上,也可运用在单篇课文的细致预习上。学生可先参照单元导读板块,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找到单元课文中可以整合的内容相似点,加以归类。重点内容要做明显的标记。关于单篇课文,可以先想想这篇课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绘制出来,再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来打开自己的思维,绘制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猜想及感兴趣的问题绘制在思维导图上。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对自己原先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进一步完善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在复习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式的操作模式。思维导图用色彩、图画、代码等多维度来加以修饰,增强效果,使学习过程显得更有趣味,更美,更有针对性。久而久之,知识树就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繁茂生长起来。

61cc16a086ea0_html_488c0d2878b234c0.png

这是我班学生学习完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上册第三单元之后画出的一幅思维导图,清晰地、有条理地将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展现了出来。由此图可以看出,关于“观察”这一能力培养的知识树已经在孩子的头脑中繁茂地生长起来了。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化的知识学生是很难忘记的。


综所周知,语文知识是繁杂的,语文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机智地运用好一些教学策略,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并乐此不疲,达到《论语·述儿》中所说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2]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5).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