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 探索规律-----《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1
/ 2

把握本质 探索规律 ----- 《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之路

翟新赟

烟台市芝罘区青年路小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而简便运算则是计算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和数字的基本规律,将一些复杂的算式,迅速地计算出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计算的效率。但是,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简便运算恰恰是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和难点。在四年级简便运算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并能做到触类旁通,可是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却非常容易混淆,出现运算律乱用现象。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8×4)时,经常有学生误用乘法分配律,将上式算成25×8+25×4。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运算规律呢?下面结合自己《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加强练习
   一、由表及里,解释规律。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常常将侧重点放在观察算式的外在形式上,淡化了内在算理的阐释,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规律,不能理解规律的内涵本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算式的外形结构,更要重视内涵的理解。

  1. 61ce7071ec44a_html_862bdb5e9a74a693.png 助乘法意义,解释算理。
    《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时,创设芍药和牡丹花的排列图的情境:芍药有6列,一列有3棵。牡丹有这样的4列,每一列也有3棵。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




把芍药和牡丹的列数各增加一列,每列的棵树也增加一棵。一共有多少棵?

61ce7071ec44a_html_13b615d69fae18f5.png





继续增加行数和列数,一共有多少棵?

61ce7071ec44a_html_7819d7f04285c163.png






通过一个情境,创设三道题目,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求出一共有多少棵花,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轻松的解决3个问题,得到3组等式。结合情境图,启发学生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分析两种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6×3+4×3=(6+4)×3。根据乘法运算的意义:即6个3加4个3等于(6+4)个3。然后,学生通过想象不断地扩大行和列的数目,写出无数组等式模型,这些等式都可以用乘法的意义解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形式及意义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这样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2.借助几何直观,建立模型。
在学生得出规律之后,由芍药和牡丹花演变到长方形,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数与形的对应过程,加深理解。如下图:

61ce7071ec44a_html_5aed1f52129e7c1b.png61ce7071ec44a_html_99ebad3ed41c3e63.png


自选图形 11



大长方形的面积可直接用长×宽,也可以分别求出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再相加,因此也可以得出(25+35)×8=25×8+35×8。利用信息技术功能拖动中间的竖线,通过不断变换两部分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总面积不变,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意义,再次证明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由图形到面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3.结合旧识,加深理解。

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旧识,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回顾“12×3”竖式计算的过程和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过去的知识中也曾有过乘法分配律的影子。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与以往的知识进行很好的衔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61ce7071ec44a_html_280b6bcea430601c.png





二、把握本质,加强对比练习。

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这两条规律的本质,不清楚各自的应用背景。为了促进学生对规律的内化与掌握,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理清以下两点。
1.把握规律的本质。
乘法结合律实际上是在保证每个因数只乘一次的前提下,改变乘的顺序,积不会改变,其着力点是“乘的顺序改变”,只涉及一级运算。乘法分配律的着力点是“算式结构的改变”,即将(a+b)×c转化成a×c+b×c,或者将a×c+b×c转化成(a+b)×c,它涉及两级运算。因此,要引导学生讨论“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进而掌握两者的本质。
2.加强对比。
练习课可以设计一些形似而质异的对比练。
(40+4)×25   (40×4)×25

65×16+35×16   65×16×35×16

(125+25)×8×4   (125×25)×8×4
通过对比,让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乘法结合律适应于连乘的结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乘加乘减结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通过对题目的交流与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两条规律运用的背景。
  再如简算404×25,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该如何拆数?让学生明白:因为在连乘结构的算式里才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所以把404拆成101×4。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又该如何拆数呢?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因为在“乘加”或“乘减”结构的算式里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所以把404拆成(400+4)。


    三、边念边巩固应用
简算55×101时,学生在变形中常见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变形成55×100+1,二是变形成55×101-1。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题目上入手,引导学生这样念。先念:101个55,分解成100个55,再加1个55。这样学生就不会发生变形错误。即:55×101=100×55+1×55=5500+55=5555,之所以省去55×101=55×(100+1)的过程,主要是想提醒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去思考,减少错用乘法结合律的可能。
用乘法运算律简算的题都可以让学生念念有词,边念边写。例如:61×139-39×61=61×(139-39)=61×100-6100先观察算式特点念:两乘一减,含有相同因数。再念变形过程:139个61减去39个61,相同因数提出来,不同因数先相减。熟练了也可以简单说成“提”因数,“减”打包。

念念有词,边念边写,一方面以简短口令指挥行动,让学生计算更专注,另方面学生念的是算式的特点、变形的过程,让学生在简算时更关注寻找特点、思考算理、运用算法,混用的现象自然会降低,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总之,针对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开展简便计算时所出现的诸多错误,教师应从规律的本质入手,加强研究分析,并积极探寻对策,把握本质,精心设计练习,使简便运算与规律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领悟计算的魅力,感受数学的规律美。

参考文献:

  1. 雒红芳.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考试周刊,2020(A5):71-72.

  2. 谢宝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14.

作者简介:姓名:翟新赟,出生年月:1987.10,性别:女,学历:本科,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单位:芝罘区青年路小学,现在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