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实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核心命题,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
价值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里它指某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政治生活中是指某政权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精神生活是指某种信仰,艺术领域是指某种艺术作品,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弘扬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繋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意思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就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有“四性”。第一:客观性。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所谓“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誉者不能 掩其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定、排斥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形成、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和创造。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运 行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无美丑、好坏、有用无用之分。只因为有了人、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才形成了事物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谓环境危机实际上是对人的危机,环境友好是对人的友好。第三: 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比如说煤炭,我们阜新是著名的“煤炭之乡”,像煤炭、石油等能源形态对我们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着。而且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是不断发展和増长的,每 一个需要的满足都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客体的价值也会因为主体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变化,过去许多未被发现或者被视为神秘的事物及其属性,现在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过去对人有用的东西.,现在变得不再为人民所需要。远古人手里非常实用的工具,现在却成了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只是作为文物剩下一种历史的价值。第四:多维性。主体的需要不同,客体的价值也就不同。任何一个主体自身都有着多方面的需要,客体面对主体的不同需要会打有着不同的价值。例如,对社会有价值的不一定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有价值。对这个人有价值的不-定对另一个人有价值,就好比说看到同样一块钻石,李四光会考虑,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徐悲鸿一定感叹:真美呀!胡雪岩心里在想:这块钻石值多少钱?以上就是价值的四个 属性。
二、价值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
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评价是人类生活的一大特征,人们总是对进入自己活动范围的事物评头论足,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倾向。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评价中的种种偏颇,诸如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当前,不顾长远;只看动机不顾效果,或者只看效果不顾动机。 有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以偽偏概全,有时甚至会发生混淆和颠倒,诸如“认敌为友.认友为敌",“把毒药当良药,将良药当毒品”。这种片面性的、错误的评价遮蔽、扭曲了客观的价值关系,如果将这种评价的结果用来指导生活,就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用来指导决策,就会导致严重的实践后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片面性的、错误的评价呢,主要原因就是评价的标准出了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
评价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人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也即人的利益。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阶级、毎个社会,无不自觉不自己地以其自身的需要、利益来评价事物。因此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 题。科学的评价应该把握住两点: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评价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主体切的需要。主体有个体、群体、社会等不同形式,主体的需要也具体包括个人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等小同形式。
由于个人需要不同,必然产生对同一客体的不同价值评价,这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的是个体追求的不同取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等,表示的是尊重个人需要的独特性和它作为价值标准的不可 取代行。同时,价值评价不仅要判断事物对个人的意义,更要认识事物对群体、社会的意义。评价客体的社会价值的尺度不是个人的需要,也不是某个群体的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徳标准。评价标准的主体需要,有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每一种形式的主体需要还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如功利的、认知的、道徳的、审美的等方面的需要。每个内容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如局部的、暂时的需要和整体的、长远的需要;高级的需要和低级的需要等。这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一些情况下,往往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甚至是互相冲突的。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 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局部的、暂时的需要,却损害和牺牲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把这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需要协调起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价值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社会现象,分别依据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大不相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的“二律背反”现象,恩格斯曾以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为例说明这一问题:一方面,这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开始;另一方面,完成这一更替的手段和过程却是卑鄙的、恶劣的。“最卑下的利益一无耻的贪婪、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这里,道徳的不合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并存,正是“贪欲”、“情欲”、“物欲”成了社会发展的杠杆。当我们面对这种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中的矛盾时,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髙度上来观察问题,把历史评价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甚至取消道徳和道徳评价。事实上,正是道徳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说明道徳评价的相对独立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只有站在代表广大人民 群众利益、代表未来的立场上,对客观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道德评价,揭示其中的缺陷,才能为社会发展指明可能的方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分析论述。旨在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重要意义,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笫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