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教育局教研室 广东 揭阳 515300
摘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证据推理的课堂教学建构,以“SO2的性质”为例实施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等方法,并能运用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模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证据推理 模型建构 SO2的性质
一、问题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要求: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基于此,笔者以化学必修(2)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的“SO2的性质”教学为例,诠释如何以证据推理为主线实现认知模型的建构,如何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觉研究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深化对物质间转化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
1.通过类比和推理建构认知模型
通过类比思想,引导学生从已知的CO2联想SO2的性质,再通过类比和推理,让学生发现SO2和CO2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性。引导学生分析SO2 中的S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以此诱导学生猜想,得出SO2 必定具有原性同时又具有氧化性。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2.通过预测和实证与推理形成认知模型
引导学生通过SO2的价类二维图,猜测SO2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判断,让学生掌握SO2 性质及其应用,从而学会对物质性质的认知建构,并形成认知模型。
三、课堂实录
环节一:
【播放新闻片段】湖北宜都曾发生SO2泄露事故,108人出现中毒症状。
(学生)思考和认知:SO2有毒,能引起呼吸道疾病,浓度高时会令人死亡。
【演示实验】展示一试管SO2,进行实验5-1:把充满SO2、塞有橡胶塞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橡胶塞,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待液面高度不再明显变化时,在水下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度。
(学生)观察现象,归纳SO2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有毒。
【过渡】实验5-1中用pH试纸测出溶液显酸性,说明了什么?
(学生)SO2与水反应,且生成酸。
这与我们学过的哪种氧化物相似?它们都是哪个类别的物质?
(学生)CO2,都是酸性氧化物。
【方法指导】研究物质的一般角度
1.物质的分类;2.氧化还原性;3.特性;4.与环境的关系。
环节二:
【类比总结】师生一起:从CO2性质推测SO2的性质(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与水反应(实验5-1):把充满SO2 、塞有橡胶塞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橡胶塞,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待液面高度不再明显变化时,在水下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1mL在实验5-1中得到的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一蓝色湿润石蕊试纸,观察到试纸变红。
【思考】CO2 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 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上实验证据推理,写出SO2 与水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强调“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深度思考】将实验5-1中得到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再测溶液的PH,发现PH减小。说明溶液酸性增强。为什么?根据实验获得证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酸性更强的硫酸。(2H2SO3+O2=2H2SO4)
【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思考并写出2和3反应
2.与碱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能否说明能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
【任务】请画出SO2相关的价类二维图。
(学生)根据价态,推测SO2的性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何验证?
【补充演示实验】将SO2通入氢硫酸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SO2有氧化性;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到溶液褪色,证明SO2有还原性。
【发散思维】还有哪些证据?——SO2通入氯水中,SO2的催化氧化等。
(学生)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实验5-2:用试管取2mL在实验5-1中得到的溶液,向其中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然后加热试管,注意通风,再观察溶液的变化。
【思考】SO2有漂白性,可令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但原理跟因发生氧化还原而使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一致?——深入思考(学生由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加热后又恢复为红色的现象产生新的认知)——推出结论:SO2的漂白原理是直接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该无色物质不稳定。
【发散思维】SO2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有何差别?
(学生)搜集证据,归纳推理出两者的差别。
环节三:
【资料卡片】食品中的SO2:食品中添加适量的SO2可以起到漂白、防腐和抗氧化的作用。
【展示动画图】工业制硫酸的原理示意图:指出工业中的SO2是如何生成的和净化的,其作用是什么。
【展示动画图】酸雨的形成示意图: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并指出生成酸雨的反应原理。
(学生)归纳总结SO2在食品、工农业生产、自然界中的作用,从它的用途到与环境的关系中加深对SO2的认识。
四、教学思考
以证据推理和认知模型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建构,是个体对真实世界某一特定对象的认知方式,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事件)、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认知模型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知,能助力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解释和理解,认知模型可为学生提供了解决新的陌生问题时的思维支撑点,使其能够依据认知模型所蕴含的本质规律,在正确的学科观点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
本节课以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由零散变系统,同时,学生通过模型的建立,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体会到工业上是如何利用这些转化关系,通过控制条件等方法,遵循生态文明思想,获得相应的化工产品,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用学科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从陈述性知识到观念性知识的提升[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 李小明.高中化学认知模型的特征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1(2).5-10
[3] 鲍文亮.由“硫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谈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2021(1).16-1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