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6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是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举措。辅导员作为“课程思政”推进和延伸的一支重要力量,育人意义尤为凸显。本文试图从“课程思政”下辅导员育人的角色和意义出发,分析辅导员育人存在的短板,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辅导员;育人新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在“课程思政”中的角色和时代意义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各学科的教学,从中挖掘其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资源,促进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前行,形成协同育人。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主力军,而且还承担了教师这样的职业身份。新形势下辅导员要坚守服务育人工作,提升自己的政治站位,在思想境界、言谈举止方面去影响学生,把焦点放在学生关注的热点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引导学生成长,立鸿鹄之志。
“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高校要不断深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就要求辅导员与学校一起,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推进这一阵地的建设,把知识能力和思想价值有效融合,深入不同的专业目标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努力实现“思政”的润物无声的软传播,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也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遵循原则。在教学育人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担当。
二、“课程思政”下高校辅导员育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知识欠缺,专业理论水平稍低
依据实地对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整体现状分析,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整体队伍构成不合理,许多辅导员为本科学历,专业化多元,大部分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专业背景,加之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难度增加,虽然热情十足,但是效果甚微;在特殊事情上,辅导员处理学生问题方法单一、绝对,不擅长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部分高校关于对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相关培训不到位,辅导员又不主动加强对这一内容的自身学习,专业化建设发展缓慢。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并不完善
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师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是辅导员的事情,与其教学没有关系。学生有迟到、旷课及早退的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的是辅导员,由辅导员去处理。而辅导员认为专业课教师也有对学生管理的义务,由此产生隔阂。加之辅导员的日常专项工作,如宿舍管理、资助、安全教育已经占据了辅导员的时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难以有精力。学生管理是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的双向努力和协同,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后各扫门前雪,导致协同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育人工作困难重重。
(三)激励机制单一、匮乏,辅导员动力不足
辅导员的工作非常繁复,日常管理如评奖评优这一类可以量化考核,但是在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无法量化的方面考核起来就非常困难。有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评价辅导员工作的好坏,辅导员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缺乏动力。虽然目前辅导员晋升渠道要宽一些,但是部分辅导员还是想以教师系列晋升职称,大量学生的事务,课时的限定,更让辅导员无暇顾及科研和日常思想教育,育人成效低下。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辅导员育人新模式构建
(一)加强辅导员“课程思政”理念的意识和教育技能
专业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核心力量,更离不开辅导员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辅导员的管理内容、心理疏导等方面,应该实施“一对一”的专业培训,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育人的效果。经常与有经验的高校交流、学习他们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定期开展辅导员业务的培训,邀请有资深经验的思政专业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素养。
(二)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让“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书育人真正内化到教学上,做到润物无声。而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远远不止单单设定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过程这些,着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感的元素囊括进去,象理想信念、家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通过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设定模块,传递给学生,让整个课程带有“思政课”的味道,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次良好的主题班会活动,不仅仅能让学生得到组织管理能力、口语能力的锻炼,更能促进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主题班会活动不适宜太频繁,次数太频繁,学生容易疲倦;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召开班会之前,需要对学生基本的思想情况有所掌握,立足于他们的实际生活现状,这样更具有现实性和时效性。例如:大一新手由于刚步入新的校园环境,有所陌生,见到老师后有些学生因为害羞或者害怕而直接低头而去,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此现象召开大学生礼仪、大学环境适应性主题活动,通过视频、PPT等形式的展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关于对礼仪的基本常识,最终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主题班会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国内外热点事件、话题,比如近些年大学生因为恋爱、心理问题导致自残、自杀事件的发生。许多“00”后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人格自私,不知感恩。认识事物的角度容易出现偏差,易有过激的情绪。可以设计“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不易,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善待他人。
(四)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新兴的网络媒体、慕课、线上课程的这些开放的多元化平台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这些都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思想价值观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阵地。许多大学生心里不想说、不敢和老师说的想法、建议都会在网络上发表出来,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经常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网站、朋友圈、贴吧等,掌握他们最新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喜好,对潜在、有可能不利的现象引导,并及时处理。尝试利用慕课、线上开放课程的有利资源,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和育人的新模式。
(五)健全、完善辅导员激励评价机制
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应尤其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育人的成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侧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比如课堂出勤率、是否欠费、没有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完成上传下达的学院的工作等等。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辅导员工作应该注重细化,不同的专业应该注重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评量辅导员的机制中,把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纳入进去。同时,通过奖励绩效、职称晋升和转岗等激励措施,充分发挥其工作的能动性和成效性。
高校要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广泛性、实效性,鼓励让辅导员参加思政政治教育的培训、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把育人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走在实践的前沿。
(六)实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虽然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三者隶属不同的管理体系,但是高校仍然可以依托“课程思政”的渠道,精心打造一支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队伍,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德立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达到1+1>2的育人效果。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相互尊重、理解,树立协同意识。搭建线上和线下平台,促进三者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要深化第二课堂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第一主课堂”的信息反馈,协同进行发力,实现教育的目的。整合学校思政工作的资源,开展“师生共上思政课”,或者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讲座,将传统优秀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广大学生,宣传正能量、正思想。积极推进社会实践育人的模式,比如: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加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给予学生人生启迪。
四、结束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传统的辅导员育人工作单单只依靠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育人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思政”的基础条件上,辅导员的育人机制和工作才能有根本的转变,学生才能有全方位、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雯玮.辅导员“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19(9)
[2]郑倩平,聂辉.辅导员“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39-40.
[3]蒋惠咪.“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与主体自觉[J].文教空间,2019(12).
[4]叶玉清,肖文学.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75-76.
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辅导员工作类——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辅导员育人新模式思考立项课题(课题项目编号:2021SZ169)的研究成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