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问”与“验”--以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学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6
/ 2

学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问”与“验” -- 以北京市海淀

区清河学区为例

邱丽娜

2304021975031****

摘要:2019112日,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吕玉刚:“家校协同育人的攻关计划”被列为教育部基础教育领域四大重要任务之一。学区做为推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改革试点,应积极探索促进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大背景下中所规划出的十七个学区,肩负教委助手、学校帮手、优质均衡教育推手的重任,应如何织就学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之网呢?笔者主要以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学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检验中所得经验为例,讨论一下学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1. 学区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背景


  1. 政策背景

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2018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家校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学区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任务要求。

(二)学区背景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学区地处北五环,属于海淀与昌平交界处,相对偏远、地区资源有限、外来务工人口偏多。学区包含三所公办全日制小学、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一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其中教职工共计一千三百人、学生一万二千多人。调研发现,学区内教师解决问题能力、与家长合作经验参差不齐,需要传播经验、学习提升的平台;各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深度广度,可用资源极不均衡 需要优质资源共享之平台。


  1. 家校社协同育人之现有经验及问题


  1. 文献综述与启示

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早七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家校共育,也都成立了如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等组织,长达60年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教育青少年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发掘了家长、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并不断的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其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如“家校共育”课程建设,书信、家书征集、家长做为志愿者能够更多的走进学校等,为家长提供了育儿经验交流的平台,达到一定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的效果。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启示:国外开展此项工作很早,经验成熟,我国还属初期阶段,虽有一定成效,但还有待更深入更实质落实;学区层面如何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照搬照抄,还需可结合实际,有效借鉴已有经验,,找准自身定位及工作路径方法。

(二)现存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家校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通知中明确指出海淀区家校共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家校共育中存在观念亟待理清(学校和家长责任边界不明确),学生缺位(未能有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目标存在偏差(学校和家长对此内涵的理解狭隘,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家校共育中还存在重知轻能、缺教少护的现象), 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小学管理者、班主任及教师的胜任力尚有不足;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清河学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之有效路径

1.先行调研,明确工作思路

不明察,不能烛私。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清河学区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学区内的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等群体展开调研,就家校社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中的难点、现有的资源和可行性的方法等话题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了解到学校教师已有经验成果、困惑需求,可挖掘资源,家长态度等重要信息,合理制定了学区工作目标,明晰确定了工作切入点:以“清河学堂”的建设为主要实践内容,以活动和学生学习素养评价监测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培训、探究和教育实践来提升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学校资源,借助专题课题推进的方式,集中关注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探究、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建设、家校社各方资源的挖掘整合。

2.搭建平台,搞好共育协调

学区引进专家,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多次召开德育干部家校共育工作交流会、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交流会等;成立以骨干班主任为核心成员的学区“家校共育”课题组,系列研讨与交流,有效带动学区“班主任”队伍建设。


  1. 整合资源,壮大共育队伍

成立“家长课堂”,每期40学时,利用周末上课。系列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更新了学员的教育理念,丰富了他们的“家庭教育”知识,解决了家长现实的教育困惑,提升了教师和家长 “家庭教育”的能力以及参与家校共育的热情;并为学区成立“学校—家长合作中心”培养了师资力量。现已组建学区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有效传播先进育儿理念及科学育儿方法。

充分挖掘整合地区资源单位、家长等资源,将社会力量形成学区菜单式资源库,丰富家校共育服务供给。

引入学习素养家庭综合评估系统,利用科技手段为学区内各中小学校进行了学业评估、教育评估, 进而开展“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和教师培训,让家校共育工作更科学、准确、有效。


  1. 创新手段,提升同育质量。

开展师、生、家长同步“亲子诵读”活动,促进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师、生、家长共读的基础上,又开展了课题组成员“诵读专题”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

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会微课程探究。《欣赏与鼓励让孩子最美绽放》《拯救拖延小魔王》等系列课程的研发,创新了家长会形式,丰富了家长的育儿知识,加大了家校合力。


  1. 打造精品,扩大共育影响

打造“清河学堂——家长论坛”和“清河学堂——校长论坛”两个栏目。“家长讲堂”主要是挖掘家庭教育背后的故事,给广大家长以育儿育才的心灵启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校长论坛”主要是介绍分析学生心理及学习生活特点,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每一场论坛,家长参与热情都极高。

这两个论坛,既接地气,又彰显大气,一推出便受到高度关注,家长参加热情极高并给予普遍赞誉,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影响力,被誉为家校社共育学子的精品工程。

学区如何发挥自身职能,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空间广阔,后续笔者还将不断去创新路径方法打开更多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教育科研之门。

参考文献:

章小英. 基于e平台的“家校共育”微课程建设【J.教育视界,2017(19):59—60)

林悦 .国外小学家校合作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015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作者简介:邱丽娜 身份证号230402197503140128 19753月出生 汉族 研究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