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6
/ 2

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分析

曹新杰

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

摘要: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与调整,使得古筝能够更加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与口味。但是在该发展背景下,不代表所有的演奏技法都出现了改变,仍旧有较多的演奏技法得以保存,传统作韵技巧即为其中的关键内容,依靠左手作韵,能让演奏者更好的协调好两手的演奏任务,并在融入各种现代元素的同时,给予演奏曲目更深层次的意境。文章就传统作韵技巧概述、传统作韵技巧作用、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传统作韵技巧;现代古筝演奏技法;运用

引言:探讨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需明确传统作韵技巧的核心要义及其具体的应用途径,并以此为基础为制定对应的运用策略,发挥出传统作韵技巧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推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进一步完善与更新。同时,要求教师在教授初学者现代古筝的演奏技法时,能够将传统作韵技巧放在核心位置,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使得初学者能够在磨练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传统作韵技巧,以此来促进其在现代古筝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

一、传统作韵技巧概述

古筝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数千年,是一种弹拨类乐器,在时代变迁中,古筝非但未被淘汰,还逐渐扛起了民族乐器的大旗,开始与各种西洋乐器分庭抗礼,且备受年轻一代的欢迎。对比古代古筝演奏技巧来说,现代古筝演奏技巧、表演方式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与调整,并最终形成了左手作韵的演奏技巧,按照音乐风格的不同,古筝可借助左手润色,参考音乐风格,演奏出优美清丽的声音,给观众带来一场更具体验感的听觉盛宴。在初学古筝阶段,古筝乐曲中的韵味极难掌握,但这亦是古筝演奏的特色,而为让初学者切实掌握古筝乐曲韵味,很多教师会选择教授其对应的传统作韵技巧,以此来让初学者能够适应不同音乐背景下的古筝乐曲演奏方式,并让古筝如同其他乐器一般具备灵活性、变化性,这对于现代古筝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有着一定程度的保障意义。

二、传统作韵技巧作用

古筝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演奏技巧受当时审美与流行情况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并在新时期拥有了独属于其本身的演奏特色。虽然古筝乐曲具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但是作韵技巧可以说是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演奏者借助作韵技巧,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古韵乐曲原本的音调,为观众带来愈加微妙、细腻的听觉体验,在完整的古筝乐曲演奏进程中,需演奏者能保证眼、耳、手、心的稳定与平衡,且需能够在日常的训练中多加磨炼自身的颤、滑、按、揉、吟,如此才可让其在后续的演奏过程中,灵活地应用这些技巧来提升演奏乐曲的质感,并在乐曲中融入演奏者的情感与体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奏者的态度与表达内容。可以说,韵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筝灵魂。但若是古筝演奏中缺乏韵味,会导致整体的演奏过程失去特色,不具备任何的魅力。因此建议初学者,在掌握各种演奏技巧的基础上,能够注重培养自身的修养,将个人情感渗透在演奏之中,以此来展示古筝演奏的韵味[1]

三、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

1.古筝传统作韵

古筝在中国现代的发展突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且其传统作韵技巧在新时期并未磨砺掉其传统特征,反而因独特的方式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且在现代诸多古筝大师的不断完善下,逐渐形成了“右手主声,左手主韵,以韵补声”的演奏体系,在进行古筝演奏时,“韵”属于特殊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左手波动琴弦逐渐变化音乐,使得演奏出的乐曲具备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让观众能够切身起眼乐曲微妙、浅显的音律变化。上文提到,古筝作韵技巧包括颤、滑、按、揉、吟五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演奏者的专注度,使其快速地投入到乐曲中,以作韵技巧搭配其真情实感,来提升乐曲演奏的灵韵。传统古筝演奏进程中。通常不会在古筝上单独标注各种作韵技巧所应用力度的大小以及深浅等,这需演奏者能够根据对乐曲的理解,凭借其本身的功力、听觉与手感来完成乐曲演奏,使其具备相应的神韵,但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也需关注右手演奏,如此才可咋双手协同作用下演奏出完美的乐曲。比如要演奏浑厚颤音时,需演奏者增加右手力度,确保左手完美发挥,以此来达到演奏目的[2]

2.左手作韵技巧

左手作韵技巧在当前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表演形式:吟揉类、按滑类,以下尽心细致分析论述:

(1)吟揉类。吟揉类,顾名思义,其“吟”指的是通过左手的无名指、中指与食指在琴弦上寻找演奏者最舒服的弹奏位置,右手开始弹音之后,开始以恰当的方式发力,以此来让古筝发出如同水波纹状的琴音,“揉”同样是将左手的无名指、中指与食指放在指定位置,在右手完成弹奏之后,根据乐曲曲谱旋律,上下滑动手指,震动琴弦,以此来使古筝发出连贯的音效。古筝作韵时,“揉”占据着核心位置,且众所周知,音乐大小取决于“揉”的具体力度,力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当前阶段“揉”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种是以演奏者的肘关节为演奏中心,第二种是以演奏者的腕关节为演奏中心,第三种是让手指保持自然垂直,其后与腕关节、肘关节合理配合演奏出对应的音调。具体采用何种“揉”方式,需根据演奏者本身的演奏技能掌握水平与演奏曲目的具体要求而定,以此来发挥出“揉”最大的价值与功效

[3]

(2)滑音在进行作韵时同样重要,其类似于滑动的音,要求音乐具备较高的圆润性,该种作韵技巧可进一步丰富演奏旋律,演奏方式与上述基本类似,亦是需在演奏前将左手手指按压在琴弦指定位置,在右手完成古筝演奏时,左手手指在古筝琴弦上下不断滑动,以此来产生连贯的音效。就当前来说,古筝业界将滑音分为上滑音、连线滑音、下滑音,在演奏者演奏古筝的过程中,用力位置以及用力程度不一,会让古筝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要求古筝演奏者在应用滑音时,能够集中精力感受其中的音乐变化,辨别音色的不同,且需注意的是力度的加大会让古筝音色提升,这需把握好其中的力度。另外一点是在按压琴弦时,尽量避免重复性的按压琴弦,补鞥呢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在按压琴弦之后选择迅速收回,并根据乐谱来选择后续的演奏,在此过程中保持手指的平稳性,避免过多地抖动而影响了整体的演奏效果。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可达到对应的演奏效果[4]

3.以韵补声

古筝的最大特点是以韵补声,也就是左手在琴码左方的按、滑、吟、揉等功夫。这些都是在右手弹弦后,左手利用余音做出来的,要是余音不足,则难以韵补声。在现代古筝曲目演奏中,一般都会选择左手作韵技巧来演奏,比如在曲目《三秦欢歌》中即为典型的左手作韵,其是陕西筝派代表作品,糅合了按、揉、颤音等各种技巧,此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赵玉斋先生的《庆丰年》则选择另辟蹊径,双手演奏,亦达到了比较好的演奏效果,当前阶段的十指结合方式让古筝演奏愈加灵活,其机展示了传统古筝演奏“以韵补声”独有的效果,亦使其形成了现代古筝特有的演奏风格。

“以韵补声”即为通过特殊方式来实现“韵”与“声”的有效结合,其在演奏时以古筝的“声”为主,以““韵””作为演奏辅助,以此来展示声韵相随的核心特征,并让所演奏的曲目相得益彰。通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在“以韵补声”时,调节好音准,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融合“韵”与“声”,但是也有人存在质疑:古筝是一根根弦调音的,好像不会有音不准的问题。音准问题出现在左手按滑音时,左手不能或很难按滑出小三度音。弹3mi弦,左手按滑到5so,如果听力不好,可以借助电子调音器测一下这个5音是否到位。6弦按滑到1也同样检查一下;此外要保证音韵充足,因古筝的最大特点是以韵补声,也就是左手在琴码左方的按、滑、吟、揉等功夫。这些都是在右手弹弦后,左手利用余音做出来的,要是余音不足,如何以韵补声?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补足余音:右手弹1do弦,左手按滑到2,停在2,听一听这个2是否清晰、持续的时间是否够长;右手弹弦,左手做回滑音。回滑音持续的时间较长,整个回滑过程能清楚听到音的变化,而且左手完成动作离弦后,仍能听到余音并需整体补声过程不存在杂音。在继承与完善传统古筝作韵技巧时,需结合古筝的整体特点,掌握各项奏音技巧,勤加练习,如此才可发挥出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传统作韵技巧的最大价值与效用[5]

4.情感诠释

传统作韵技巧更加注重情感的诠释,比如在古筝名曲《寒鸦戏水》,其虽然在新时代加入了各种不同的元素,但是作韵技巧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且在这些经典曲目演奏中,唯有渗入传统作韵技巧,才可更好的诠释曲目中的态度与情感变化,与古人展开深入的交流,并能对研究与反省古代历史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在新时期。古筝演奏者在创作与演奏古筝曲目时,并非必须按照五声定弦的方式,可根据演奏者对古筝与乐曲的理解来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润色,以此来给予听众更好的听觉体验。

结语:综述,文章就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探讨了该种技巧对于古筝演奏的重要性与促进意义,建议古筝初学者与演奏者能够给予其足够的重视,除了日常勤加练习之外,还需在演奏之前,仔细检查古筝的音色、音质、音量、灵敏度、均衡度、外观造型等,使其能够满足演奏者的整体需求,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传统作韵技巧的最大效用,演奏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古筝乐曲。

参考文献:

[1]郭琛.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传统作韵技巧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8,(40):164-165

[2]张晓旭.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5):65

[3]张双.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传统作韵技巧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6):116-117.

[4]李若婕,张巨斌,丁岩.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6):120-121.

[5]闫妍.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