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7
/ 2

深度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刘军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610103

摘要:在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深化的新背景下,高校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助互利的双赢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新形式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法。这是改革创新经济社会中非常有限的载体。同时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了新旧动能的转化。

关键词: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引言

我国是生产大国,对生产一线人员的需求较大,中职教育在这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学生在学校里接触的多为理论知识,进入企业实习可以接受更多的技能培训,与学校的实操相比更专业,质量也更高,这对学生以后走进工作岗位是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对学校来说能够为企业输出更多合格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接受能够直接上岗的学生无疑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校企合作是一种能够实现三方共赢局面的合作,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是被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方法。

一、产教深度融合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生产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具有卓越专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生产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是教师知识教学、企业生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等环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融合。高职院校学生研究方向与企业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不仅是示范性职业知识的培养和学习,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培养方式。同时,通过全面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培训也促进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和贡献。企业为合作型高职院校提供资源共享平台,条件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提高受训人才的素质。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使在校学生发展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从而取得经济效益。校企合作的性质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使得校企真正共享资源,相辅相成。生产教育一体化的深入实施,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得以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产生了更大的社会作用和经济价值。

二、问题探究

(一)校企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合作仍需深化

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保守,校企合作在教育教学中地位不够突出,教学管理与其他协同育人管理在衔接上不够紧密。对校企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和推动合力。二是软硬件的匮乏局限了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对象选择筛选不够严格。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资质和发展规模参差不齐。也不排除有部分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作为是补充理论教学的有益手段,导致校企合作呈现短期化、表面化和流程化。

(二)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在全国呼吁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新型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认识到并支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深度一体化新概念。但是,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企业也对校企合作感到担忧,因为它们担心巨额前期投资会使信息化建设成本过高,但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好处。企业更加注重实际经济效益和运营过程中成本效益的平衡,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

(三)企业的参与热情不足,呈现慢热态势

虽然在现代社会强调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振兴科技,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但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不少企业实际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加之在项目技术转化、共同项目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并不紧密,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得到的经济利益大多体现在高职院校在用工优先的服务和支持上,以及学生实习期间略低的薪资待遇上。对于校企合作机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单位主体利益分配不明,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不足。一些企业较为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较为疲软。

  1. 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的新改革模式

(一)提升专业技术的平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应主动联系当地大型企业,与它们实现长期战略合作,提供优秀教师、培训场所和部分教育机构。为企业、专业的实际作战训练队伍和共享资源建设信息平台提供财政支持。校企合作将尽一切努力建立信息平台,共同开发实验工作室、研究中心等平台,提高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自己占主导地位的专业,结合企业的就业优势,打造校企合作专业,为企业人才的开发、咨询、规划和培养提供全面服务。

(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

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中企业的深度参与,对于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优势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部分高校所组织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深度有待提升,如一些企业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或者将企业作为高校日常实训教学中的阵地,但是在人才培育标准的制定、育人评价机制等方面却没有能够做到深度参与。事实上,要实现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紧密对接,高校就必须重视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到育人实践当中,充分尊重企业针对育人方案等所给予的建议与意见。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校企合作以及提升高校育人水平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育人资源的全面整合,充分展现出自身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中的深度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三)校企加强信息沟通,实现共同发展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基本的需求需要双方沟通交流。比如一家综合性较强的企业,其下面的一个分支工厂主要工作是售后服务,企业需要的是维修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服务意识,学校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学生最后一学期的学业上,侧重培养学生在技术维修上的技能,增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服务意识。不能是企业需要A类型的人才,学校提供B类型的生源,这完全违背了双方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企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上,也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学校在对学生技术培训、创新研究方面会遵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强化这方面的教学。

(四)创新产教融合的内容与定位,构建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

她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如果要使产学一体化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注意大学和区域经济利益的匹配。促进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同时通过创新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内容和方向,形成良好的合作双赢机制,支持高校转型升级,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一方面,促进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形成了互利的交流机制。提高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外部转型需求和内部转型力,重视生产教育职能,形成“工业大学研究利用协同创新”的嵌入式协同生产教育一体化模式。高校应加强协调发展理念,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经济人文两大价值观,使内部利益和总体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激发内部转型。必须加强高校的职能,为地方服务,帮助培养社会上人才短缺,积极满足市场期望,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不断促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互利发展。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整合,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确保长期合作的深度整合。

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质量技能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需解决的难题。为建立长效合理的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只有政府积极发挥管理监督职责,学校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确保校企合作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强,余新.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问题探讨[J].长江丛刊,2019(20):91-92.

[2]姜碧莹.产教融合下实习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153-154.

[3]王志强.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1-3.

[4]耿润.产教融合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3):14-16+32.

[5]汪长明.产教深度融合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质量与市场,2019(1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