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人民对健康体育生活的日益重视,体育建筑的设计也面临着新的需求与挑战。体育馆逐渐从原本形象宏伟、功能单一的城市地标形象转变为社区型的体育建筑。本文以中山市翠亨新区体育馆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在公园化、开放性、多功能性及可持续性对城市体育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社区型体育建筑、体育公园、开放性、体育馆设计
引言
如今各城市的发展建设必定将体育建筑作为城市的重点公共建筑之一。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如体育公园、体育馆建筑、社区运动设施、城市绿道等,都是提升城市健康与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1] 我国城市中较大型的公共体育馆建筑,常作为举办专业性的大型比赛场所进行建设。这些建筑主要满足较大型赛事的比赛功能,如北京的奥运场馆、广州的亚运场馆等,通常能成为城市地标性的公共建筑,作为城市重要体育事件的见证。但这些建筑需要花费较大的投入进行建设,并且在赛后需要大量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因此,对于此类体育建筑的研究会更加考虑如何让大型体育馆在赛后仍然有较好的运营及使用,以达到建筑在赛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城市大型体育馆的观念,也逐渐从“城市的重要形象工程”转化为对市民运动生活便利的、可供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公共建筑。
社区型体育馆建筑设计实践研究
实践案例的设计背景与设计思考
本文以中山市翠亨新区体育馆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对社区型体育建筑设计进行思考。项目定位为区级体育中心,拟建设拟设置1栋游泳馆及1栋综合馆,项目建成后主要服务翠亨新区起步区内的居民,满足居民游泳、健身等需要,兼顾主办乙级体育专项赛事。
作为新区规划中的重要体育公共建筑。方案将体育馆定位为既满足专业性的全国性比赛场馆,又有助于推动城市居民运动的全民健身场所。同时建筑处于城市中轴线的滨水节点,建筑形象将代表城市形象及反映人文环境的地域性特征。方案以“城市的体育公园”作为设计原点,在功能上实现专业化与社区化的复合策略,打造引领现代城市公民健康运动生活的公共建筑形象。(图1)
图1鸟瞰图
立体的体育公园概念
建筑的设计采用开放式的“体育公园”的概念,旨在打造一个公共开放的城市运动公园,吸引市民前来使用。建筑依照功能将场馆叠合,将不同的运动场馆高效组织起来,并依照主要的功能分成三个体块。体块之间由中庭及连廊相接。
连廊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组织,在本案中不止是不同使用功能空间的链接,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连接。建筑的设计将“连廊”与“跑道”的概念融合,打造一条可由室内进入并穿插体育馆不用场所的城市漫步道。使体育运动变成可参观的场所。连廊的空间与建筑相对脱离,是独立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不影响体育馆的管理和使用。
立体建筑的组织方式,更多考虑的运动场所的高效使用。方案将较大的场馆放置于较小的场馆之上,从而空余出更多的室外运动场地。叠合的场所形成不同高差的使用空间。立体的漫步跑道穿行其中,使原本较为封闭的场馆与室外连廊、中庭连接,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同时,部分服务设施通过连廊连接,增强了配套设施的通达性。大台阶、下沉广场、中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体育馆从原本较为单一的专业化运动场所功能,转为更丰富的、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活动场所。“城市的体育公园”为更具有社区共享性的设计策略。
建筑的开放性:看与被看
建筑的社区型的一个重要表现为建筑对社区环境的开放性。对于区级的体育馆建筑,本身具有较大体量的建筑形体,容易形成宏伟的建筑形象而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压迫感。而建筑的开放性,更体现与看与被看的关系。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曾经研究过,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2]因此,在体育馆建筑的设计中,方案表现了运动场所的可参与性:体育馆内的活动不应是封闭的,而是可展示且具有活力的吸引元素。
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上,建筑对社区采用较为开放的建筑界面。建筑对四周尽量开敞、通透,在人视的角度可看见建筑内部发生的活动,如游泳馆以及球场,活动的空间面向城市界面为玻璃,使活动中的人成为体育馆对周边社区的展示。同时,连接建筑外部与内部穿插的漫步道,令使用者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连廊成为了吸引市民进入建筑观赏、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媒介。
体育建筑的多功能性及可持续性设计
对于本案的体育馆设计,方案考虑了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及可持续性的设计思考。多功能性体现为空间功能使用的灵活性及场馆的复合化设计。在项目的设计中,方案对场馆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和日后的运营进行了长远的考虑。游泳比赛场馆为专业运动场馆,面积及空间较大,后期的使用及维护成本较高。因此,方案将游泳馆的热身池独立于比赛池设置,作为赛后面向社区开放的日常使用场馆。体育综合馆部分均使用活动座椅,便于灵活使用。一些日常使用率较低的场馆,如手球场,可与室内篮球场地叠合,增加场所的使用率。运动场地的尺寸亦兼顾了竞技比赛及全民健身锻炼的需求。
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使用穿孔铝板,保持了建筑的通透性和展示性。建筑局部的双重表皮及天窗的设计促进场馆的自然通风采光,以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全民体育运动与身体素质的重视,社区型的体育建筑将成为城市更为青睐的体育建筑形式。本案通过对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思考,提出了体育馆建筑如何实现更大的社区开放性、多功能性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使城市体育馆成为更具实际意义的健康体育生活的反映及全民健身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2016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