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3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王亚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457000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对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愈发重视,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加大对其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倘若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但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这对其未来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善于借助校外教育的育人优势及价值,科学合理地把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进行整合,在育人过程中做到查缺补漏,优势互补,以此使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全面。

关键词: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学生;衔接;策略

前言: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由各科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方案,通过稳定的学业评价机制,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而校外教育则是可以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让以往闭塞的校内教学形式变得更具开放性,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有着极大帮助。倘若把二者进行有效衔接,并形成内外教育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良好培养,驱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该种教育形式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得益彰。

  1.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

  1.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合作意识

当前,社会各界对校外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不利于校外教育实践功能有的放矢。从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情况分析来看,部分地区仍对校外教育认知不甚了解,且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大多数学校管理者依旧注重学校应试教育的实施情况,未能遵循新课改要求,正视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影响作用,阻碍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有效提升。

由于学校教育主要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校外教育当作应试教育的延伸,未能深入了解校外实践场所的功能效果及内涵,更有甚者认为“校外教育=校外课程辅导”。究其原因是,学校管理人员常常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对校外教育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未能深入了解校外教育资源的合作优势,盲目认为德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教育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失去了解社会生活的机会,制约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由于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长期各自为营、自我随意发展,缺乏合作意识及契机。即便学校与校外教育开展合作,二者未能围绕本次活动主题进行细致商讨,也没有在活动后分析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更没有提出优化整改方案,为下次校外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这种过于表象的合作意识,俨然成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拦路石,不利于二者合作对接,无法实现教育张力最大化。尽管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形成都具备教育能力,也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受校外教育体制因素影响,众多单位部门无法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即便教育局与团区委下发过相关文件,也只是为学校提供自主选择的合作单位,并未建立二者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最终导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趋于形式化。

  1. 校外教育资源匮乏无法高质量合作

当前,社会实践基地、科普馆、博物馆等场所,都是校外教育的主场集中地,而企业公司、高校资源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场所却被合作较少,致使学生校外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由于校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覆盖面窄,阻碍学生更好的接受校外教育。经走访调查得知,虽然很多学生均对校外活动中心的许多活动课程持有参与兴趣,但是因活动参与人数有限,想要报名参加较为困难。即便有的校外教育创建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报名参加,但因学生上课期间无法携带手机,许多活动课程一经推出就被其他家长所秒杀,根本没有在线抢购的机会。

除此之外,校外教育教师因师资队伍有待提升,教师结构不合理,不具备专业化教育教学水平,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且大多数校外教育中缺乏专职教师队部,普遍未有教师资格证,不了解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不懂得现代教育认知理念,缺乏教育工作积极性。即便校外教育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却因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陈旧,未有完善督导评价机制,致使校外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化,直接影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质量。

与高质量的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机构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往往受当地所属机关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优势。例如,城市剧院是中小学举办大型艺术类演出活动的最佳场所。但是该剧院的上属主管部门为市政府文化局,其经营管理者却是某文化公司,中小学校在该场地举行文艺演出需要缴纳场地费。而场地费的价格却为公益性服务性的学校来说只能望而却步,且经费申请较为困难。由此可见,校外教育资源即使有条件予以利用开发,也会因为诸多利害关系而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衔接效果。

  1. 学校发展不平衡影响合作的均衡性

由于每个学校教育资源不同、办学能力不同,导致各学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校际发展速度也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不利于学校均衡发展。正是因为这些不均衡性因素,使得学校教育缺乏公平性,加剧各学校对教育资源的依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衔接,作为社会课程建设中的系统工程,若没有完备的系统构建系统,根本无法发挥二者结合优势。

另外,虽然学校在二者合作期间属于主导者,却因学校发展不平衡问题,导致二者衔接过程中因缺少科学规划,无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教育合力,若地方政府未能对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就会阻碍校外教育创新发展。而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于补充,应明确自身在社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各具特色的合作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弥补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均衡合作发展。

由于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二者在教育衔接过程中很难实现全方位合作建设。若二者在开展合作实践活动时,尽管持有共同的教育目的,但因所属组织管辖不同,如何在教育合作过程中积极开展有效监督,也是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合作中遇到的难题。因为许多校外教育单位未能联合教育局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教育局无法对校外教育责任实施监督考核,致使校外教育成效不甚乐观。

  1.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策略

  1. 明确各项校外教育优势,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首先,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可以说汇集多样的教育资源,对学校及教师提供丰富的经验。通过资源共享,能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增进其活动素养,使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得以提升,驱动学校能主动与校外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校外教育工作者应竭尽全力地配合及支持学校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其次,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如各类场馆、器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校外教育活动之中,使其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相应满足。为了让学生的教育更为全面,各个教育部门应对校内外教育结合机制有所切实制定,要根据校内外教育各自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当的契合点,合理安排学生的剩余时间,使其能积极参与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业余时习惯置身于校外教育阵地之中。

  1. 制定衔接一致的教育目标,弥补学校教育中不足之处

倘若想让校内外教育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增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校内外教育能够起到极大的辅助与互补的作用,在二者的育人方式上有着各自的价值及优势,只有学校将其进行有效衔接,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才是全面的,二者之间不可偏废。因此,校外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待问题,通过自身的体会在校内外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新课改的要求及意义要有所正确认知,以校内的具体问题为基准,改善及优化校外教育方式。要正确看待校内外教育的优缺点,如缺点要从问题的本质着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二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而优点则要继续秉承,然后再借助校内外教育理念,最终使二者的育人理念能够达成一致。

  1. 寻找二者教育衔接契合点,凸显二者结合育人价值

校外教育不应对学生有任何的强迫,要选择符合其内心实际需求及个性发展规律等特点的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其中,给予在活动中最大的自主性。校内外教育从多方面来看有着较大的差异,恰巧这种差异性明确了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契合点。而自主性是校外教育的独到之处,对学生限制较少,有利于及时填充学校教育所出现的不足。纵观校外教育的活动项目来看,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是校外教育无法超越的,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校内教育又显得力不从心。倘若想要新课改能够持续深入发展,就应使校外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驱动素质教育发展更为全面。此外,为让校内外教育得以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应积极主动将校外教育纳入校内教育之中,创设一个内外教育交流平台。学校教育因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限制学生发展,过于注重教育的统一性,对其潜在能力的挖掘及兴趣培养有所忽略。

结语:

总而言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学校教育让学生的教育及知识的吸收更为系统化,校外教育则是使其将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于与现实生活,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种实践转变,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与社会脱节,二者对学生而言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建设高素质教育队伍有着极大帮助,育人理念也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得以不断增进,育人形式也得到相应的优化及创新,进而为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淑梅.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刍论[J].成才之路,2021(24):60-61.

[2]石晶.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农村学校有效衔接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32):7-8.

[3]戴妍,姚闳耀.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95-102.

[4]杨书琴.刍议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19(03):17.

[5]张春玲.义务教育新常态下校内外教育衔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15):28-31.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重点课题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机制研究 2019-JKGHZBSYZX-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