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老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及应对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报告老师”--小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研究及应对对策

俞昭莹

温州市第十二幼儿园

摘要:“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在平时的幼儿园生活当中,老师一天要应对的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不同的告状内容,生活当中小班的幼儿告状行为频率日益增多,研究为何小班幼儿喜欢告状以及应对策略是为了更好培养幼儿的道德感,也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管理班级工作。

关键字: 告状 小班

幼儿在中班时期,开始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所以到了中大班,会经常性出现幼儿“告状”的行为。但现在发现在小班幼儿当中出现告状的频率并不亚于中大班,为此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看看小班的幼儿为何告状以及其应对策略。

  1. 告状研究

  1. 告状调查

对此现象我发放了口头询问于某幼儿园小班段的12位老师,通过她们的反馈来进行统计和分析。在统计好该园的反馈后,我发现幼儿园里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由此让我深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告状”现象,孩子们都在“告状”什么内容。在幼儿园内这么多的告状现象,令教师应接不暇,教师又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小班的幼儿道德感还没有完全的萌发却产生了这么多的告状行为,他的告状行为会与4-6岁幼儿的一样么?

  1. 告状原因

在后面的统计问卷调查之中,我仔细的翻阅了各位老师写的幼儿告状行为,以及与个别老师交谈。加上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所学知识,我个人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成了三种: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应对对策

1.盲目跟风型“告状”

案例一:小一班的老师在谈话中告诉我,有一次班级午睡醒来吃下午点心的时候,苹果组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点心的奶倒在了桌子上,她马上想拿毛巾将桌子上的奶擦干,苹果组的小朋友A马上举手说:老师xx把奶倒了,不一会苹果组的别的小朋友也纷纷的说:xx把奶倒了,别的组的小朋友听到了也说:老师xx把奶倒了。

分析:这种告状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风型告状,小班幼儿爱模仿,当她看到别人像老师告状的时候她也学习别人向老师告状。

教师解决措施: 幼儿爱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点,不用对于他们的这个行为进行特别的克制,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比较喜欢拟人的语气,可以对他们说:老师的耳朵好痛啊,你们每一个人都说一句我都不知道听谁的了,我的耳朵宝宝喜欢轻轻的到我耳边说话的孩子,锻炼每一个孩子“告状”的时候可以轻轻的一人到老师耳边说,这样别的幼儿听不见也就不会模仿了。

2.规则型“告状”

案例二:饭后孩子需要漱口,很多孩子一到厕所就开始释放天性,有的会在里面跑,有的会在里面玩水,但是我每次都会告诉孩子不要在厕所里面跑,推挤,玩水。有一次C发现有小朋友有人在玩水,他就立马来告诉我。

分析:“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样的想法是每个幼儿生来就有的,所以当看到其他幼儿“不当”的行为后,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获得教师好感、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加深幼儿在教师心中的印象。而“告状”这一行为正好能满足幼儿这种“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样的想法。

教师解决措施:老师可以表扬孩子,但是是要告诉他这不是告状,这是在监督边上的小朋友希望别的小朋友可以变得更好,当然了在监督别人的前提就是先做好自己。

3.吸引老师注意力(自我变现)型“告状”

案例三:

小三班老师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小朋友每天起码告状5遍以上,告状的内容各种各样有说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有说别人睡觉的时候在玩被子等等。

分析:该幼儿在家中比较受宠,在园不论何时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一些告状行为是指出了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说明他已经对正义有了认知,懂得明确正误,并努力维护规则,道德责任感萌芽。反应了幼儿会将别人的表现与教师给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

教师解决措施:这种行为不适宜鼓励幼儿继续,在批评被他举报的幼儿时也要告诉他我批评他是因为他这个行为做的不对,而不是你来告状了老师才去批评他。在平日的聊天也可以给他灌输,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老师不仅仅要照顾你还要照顾别的小朋友,但是有的时候你认为老师没有在看你,其实我一直关注着你,只要你一直都做得好。这样幼儿就会认为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一直都做最好的自己。

三.教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纠正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擦亮眼睛,找寻真相

在幼儿告状时,不能只依据这个幼儿所描述的就直接去判断,有时要多询问几个幼儿,不要一叶障目。遇上比较复杂的情况更应该仔细判断,不要单单只是询问,还需要从幼儿的动机、行为出发设想,不要偏袒、冤枉每一个孩子。因为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权威”、是“法官”。因此,教师应按照上述方法来分析,严肃认真、客观准确的进行“判决”与引导。如:对于吸引老师注意力型的告状,教师需要先去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再进行调解、解决问题,对于事情发生的错误一方进行批评,但不能鼓励这种方式告状。

(二)童心至真,母爱至真

其实幼儿的告状性行为与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相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不要大声呵斥孩子,通过平时的谈话来帮助他们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习惯是需要慢慢改成的,而不是马上实现,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做自己,不要做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平时我们教师需要给予每一个孩子最温柔的爱,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护,不仅仅要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去教育他,也要站在妈妈的角度去呵护她。

(三)创设环境,我是主人

在玩区域活动或者上厕所或者洗手时,很多孩子都会“告状”说,老师他踩我脚,老师他推我,老师他……其实这种“告状”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玩区域活动时,一个区域范围只有这么大,空间有限,幼儿走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受到空间的限制,容易发生事情,使幼儿告状,其实在这些事情之前,让孩子自己来说一说规则,请他们自己记住了规则,并且请每个区域今天有进步的孩子当这个区域的小主人,有了自己监督自己,还有了小伙伴监督自己“报告老师”一定会越来越少。

(四)做好自己,以身受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的一种教育都不是教会孩子去做什么,而是教会孩子我为什么要去这样做。如果自己有了独立性,便不会大小事依赖于教师,对于一些小事,也能自己解决,无形中减少了告状的行为。在平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四.总结

不仅幼儿会告状,成人也会告状,但是成人的告状仅仅是检举,而幼儿的却是对于行为、规则意识的树立,是进入社会的一种成长。所以对于告状这一行为,我们不应随意敷衍了事,而是应该耐心去了解背后的原因,每一个告状其实都有不一样的含义,只有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然后在针对不同情况的告状去逐步引导,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晓萍.解决幼儿“告状”问题的计策[J].2011年6月28日.

[2]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 浙江: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8月. 

[3]刘丽菊.幼儿“告状”的原因浅析[J].2009年3月.

[4]何楠.幼儿们为什么爱“告状”[J].2008年8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