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出现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等危害学龄前儿童健康的问题,同时由于家庭结构及对子女教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发现学龄前肥胖儿童比正常学龄前儿童有更多的情绪及行为问题。
关键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 情绪及行为问题 关系的研究
引言:超重与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学龄前儿童期超重与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成年期疾病的关系已得到公认,但对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则不尽一致.自尊心是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学龄前儿童社会,情绪,行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肥胖与学龄前儿童情感和行为问题相关的因素
肥胖症对学龄前儿童的社会自我适应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指肥胖症学龄前儿童面临着社会自我适应性能力低下,抑郁症、社交萎缩、分化样性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现象,伴随肥胖症程度的加重,社会自我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且大多数行动问题都有逐渐加深的趋向,特别是抑郁类型以及分化样性行为问题的加重。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曾对近武汉市代一百多名肥胖症儿开展过心理健康与行动特征的配对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症男学龄前儿童偏向于压抑和情感的不稳,而女学龄前儿童则偏向于自卑和不协调。学龄前肥胖儿童因为较少参与团体活动,而错过了很多培养锻炼社交能力的好时机,社交适应能力变差,并逐渐产生了压抑和自卑等情感变化,从而导致被动、退却等个性和品行特点的形成。如我园的彦彦小朋友,做什么事都是慢吞吞的,在户外大循环的时候完不成整个流程,只能做一些体能要求不高的项目,除了他,班级的学龄前儿童们都能顺利完成几个回合,这种情况下,彦彦是不开心的,表现为一言不发,非常的安静,我想他此刻的内心应该是自卑的。据调查,有将近一半学龄前肥胖儿童因在团体中遭遇歧视、伙伴关系条件较差、自我感觉较差,而不愿再在团体活动中展示自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龄前肥胖儿童因为身材被同学们起了外号或怕穿不上漂亮衣服,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卑心理和孤独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龄前肥胖儿童存在着胆小心态,甚至在生活中更喜欢藏在心底。
肥胖对学龄前儿童性格特征的负面影响。体型过重同时也危害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表现为自我评价差、内向抑郁等心理活动失常。同时由于身材的变化、身体活动不方便、影响运动成绩等原因,学龄前肥胖儿童在团体活动中或者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受到歧视和取笑,又或者作为与同伴取乐的对象,严重影响了学龄前肥胖儿童自我意识的正常发育,并逐渐形成了喜欢被动娱乐的习性,久之就会产生了压抑、自卑的心境改变,进而逐渐形成了被动、退缩等个性和行为特点。学龄前的学龄前儿童被嘲笑(老师发现会制止)这种现象,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我园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了解到,小学的学龄前肥胖儿童因为平时没有被老师监管的时间更多,学龄前儿童们对学龄前肥胖儿童的起哄时时存在,肥胖的学龄前儿童对周围同学的嘲笑有哪些表现呢?有的一声不吭、有的大声说“烦得很”,还有的举起手里的东西就想给嘲笑者砸过去。由此可见,肥胖症引起了心理和行为的问题,而心理和行为问题则推动肥胖症的进展,二者互相促进,又彼此加强,极易产生恶性循环。此外体重的学龄前儿童极易产生信心缺失,大都会产生忧郁、孤僻和焦虑等行为特点。有调查指出,尽管九至十岁时学龄前儿童体重学龄前儿童与一般体型学龄前儿童在信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年纪增加至十三负十四岁时,学龄前肥胖儿童的自信就显得愈来愈差,女孩尤其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肥胖的学龄前儿童体形不美,身体活动不便以及在团体活动中常常是同伴们嘲笑的对象自尊遭到侵犯的后果。于是他们为维护自我而尽量减少时间和同伴相处,对人际交往越来越敏锐养成了内向、多疑的个性,也渐渐产生情绪压抑、社交退缩等心理,久之就会产生分裂样行为。
综上所述,肥胖症给学龄前儿童造成许多心理行为问题,这种问题对肥胖症的产生发展起了很大影响。经过对肥胖症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分析,掌握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才能采取行为治疗,纠正与肥胖症相关的一些不良行为,改变肥胖症学龄前儿童的不良状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治疗肥胖症,让学龄前儿童更健康地发展。而且我认为,对肥胖的干预应该从学龄前期就开始,从我园彦彦小朋友的表现来看,已经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从这个时候就能积极干预,学龄前儿童一定会非常的阳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虽然,我园对肥胖儿进行了个案管理,有家园合作,但是我们管理的是他的体重,没有更深入的去研究和探讨心灵深处的问题,当每月保健医生去带学龄前儿童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有的学龄前儿童就在下面起哄,我们只是及时给与疏导和解释,但是没有更多去思考会给学龄前儿童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肥胖症也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有关。学龄前儿童肥胖症不仅对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而且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情感发育产生严重损害。调查表明,学龄前肥胖儿童因其个性更加内向、不稳重、及对社会回避现象的增加,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此项研究也表明,肥胖男孩在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性强迫观念等几个方面都明显优于正常学龄前儿童,而肥胖女孩则在社交障碍、抑郁、幼稚等几个方面都明显优于正常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男孩心情比较急躁而且易怒;肥胖的女孩比较抑郁且自卑。在一次对肥胖儿管理过程中我发现“唐唐”(中度肥胖女生)与小朋友们玩户外骑行的游戏,因为对角色有争执,另外一个小朋友就对其她学龄前儿童说:“我们不让她坐车,她好胖,我们载不动。”听到这句话,“唐唐”默默地走开了,任凭老师怎么做工作都不再参与到游戏中。所以对学龄前肥胖儿童的治疗不仅要控制体重过快增长,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还不够专业,下一步该怎么做,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结语:
针对学龄前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学龄前儿童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干预措施都不应妨碍学龄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除了从行为矫正、饮食调整、运动等方面综合治疗外,更要注意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教师和家长多与学龄前肥胖儿童交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其体重逐步回归正常范围,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兰,陈育德,张璇,等.201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北京医科大学,2018.
[2]姚凯南.第二届全国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19,37(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