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 030619)
Study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seases
He Xiaoyu1 Wang Jinjin1 Zhou Rong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 Jinzhong ,030619)
[摘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身体健康较之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治未病放在第一位。“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本篇文章从先贤对治未病的认识、治未病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将治未病理念深入基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通过提倡治未病思想来增强国民中医药文化自信,治未病思想为健康中国做了很大贡献。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the key to ope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people’s attention to health is increasing gradually,and people are much more aware of their health than before.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o put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s first.“The sage can cure the disease without cure,”the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enters people’s life.This article put forwards the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enhanc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elf-confidience through three aspects:anch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he effect of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 human body、bringing the view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 grass-roots and the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contributed to healthy China.
[关键词] 治未病;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自信
Keyword: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elf-confidience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新世纪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对国民的身体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国策已由治疗疾病为主提升到以人们的健康为主的战略高度。疫情当下,中医药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提倡治未病思想来增强国民中医药文化自信已形成趋势。
1.品古茗香,传承中医经典瑰宝
治未病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它不仅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员。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古至今,各家对治未病思想有不同的论述。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殷商时期,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周易》[1]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提出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道德经》[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3]明确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生序》[4]:“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元·朱震亨《丹溪心法》[5]:“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明代·解缙在《永乐大典》[6]:“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张介宾曾言:“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病,治之迟也。早者易,功收万全;迟者难,反因病以败其形[7]”;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之,豫为先防,……,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
如今预防医学与治未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预防医学多年的研究结果几乎全部可以包含在治未病体系中,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创造出治未病理念并用之于实践,几千年来,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结合先进的科技,将古书古籍上的方法继承并加以创新,为21世纪全民健康再创新高,让人民从心底里相信中医,拥护中医,提高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认可度,自信度。
2.治病防未,医养结合调阴阳
未病先防:无病养生,防患于未然,即养生保健。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压力的增大,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逐渐年轻化,人们对养生有了进一步关注,社会各大平台对养生的宣传也逐渐增多,中共中央在“健康中国2030”中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电视上养生节目也逐渐增多,治未病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喝药茶,中药泡脚,艾灸等等已经成了人们养生保健的优选项目,但预防疾病最主要的还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尤其对于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应顾护正气,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
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病传变,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哮喘、结节、脂肪肝、“三高”、肿瘤等疾病已成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在治未病体系中,贴敷疗法和膏方调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调治疾病就是要帮助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贴敷热,膏方热的出现,给患有难治性、慢性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冬病夏治,三伏贴通过外用药物刺激相应穴位,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节机体平衡;膏方以调畅全身气血阴阳为主,以平为期,辨证论治,量体裁衣,一人一膏,既调亦补。
(3)瘥后防复。病后调摄,防止复燃 。如小儿积食,积食解除后,医生仍会嘱咐家长不要着急给孩子进补,否则仍会再发。疾病初愈,人体正气尚未恢复,邪气未尽,故应避免复发疾病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好疾病后期的调理和康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心、调神、调气,形神兼具,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治未病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基础,天人合一,是对人体气血阴阳的调整,《丹溪心法》[8]:“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不论治未病的哪个层次,均对机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焕发出中医药独特的魅力,新世纪不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而是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从内心树立起治未病思想,并将其用之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领略中医文化的博大,增强国民华夏文化自信。
3.深入基层,塑造中医文化自信
朱清时院士说:“中医揭示了人体和疾病一些整体层次的规律,虽然理论还停留在古朴的状态,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真理、是科学。”对基层群众来说,服用中药的几率远不如西药,治未病更是难以提上日程,广场上练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的人远少于广场舞,来医院专门找治未病科室的患者也不其多,膏方热在大城市已有初步宣传,但更多的普通百姓提到膏方仍是一脸疑惑,还有一部分人听取片面之词,进行错误的养生保健,如炒热的安宫牛黄丸。晋阳膏方,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人人都适合吃膏吗?什么样的疾病适合冬病夏治?怎样更好地预防疾病?如果治未病思想在基层得到广泛宣传,那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们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国民健康指数也随之上升。治未病思想来源于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傅佩荣曾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一方面,通过加强基层群众树立治未病思想,支持专业人士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指导,对中医有初步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医起源于哲学,哲学是文化的核心,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了解其哲学思想,通过对治未病理念的学习,对哲学有了进一步认识,有助于对中华文明的挖掘。治未病不仅代表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更代表着流传千古,生生不息的中医文化,因此,普及治未病思想刻不容缓,将治未病思想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广大群众都能为博大精深的医理而赞叹,而自信!
菲利普.坎贝尔博士说:“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中医的两大特色,治未病思想更是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之平衡。治未病思想相比专业临床理论,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实施,涉及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的各方面,而此思想来源于中医理论,通过加强治未病思想观念的树立,可有效增强人们对中医的理解,树立中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景峰,杨洁,唐军.健康促进与中医“治未病”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7):151-154.
[2]孟胜喜,胡义扬,冯琴,赵文霞.中医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医研究,2012,25(01):5-8.
[3]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程畅和.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
[4]段逸山,王庆其,中医名言通解,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4:397
[5]黄仰模,田黎.《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1):2329-2330.
[6]刘丹彤,张小勇. 寿亲养老新书 读经典 学养生[M]. 2017
[7]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6):1309-1312.
[8]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
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国中医药办[2020]50号)”“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中医药自信研究专项开放课题。项目编号:2020PY-ZX-17”
山西省教育厅项目: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J2020233
作者简介:何晓瑜,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1级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7班
王金金,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0级中医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6班
薛芳芸,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教授
通讯作者:周蓉,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副教授。邮箱:zhourong6652@126.com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