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实践指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9
/ 2


评估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实践指南

刘名

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 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

摘要: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是发生于口腔黏膜,具有一定恶变潜质的病变或状态的总称,它类型各异、种类繁多且病程长,有必要对其潜在恶性疾患进行评估。

关键词:口腔黏膜;恶性疾患

口腔粘膜病指口腔内粘膜的损坏,具体为口舌溃烂、舌体干裂、声音嘶哑、口干口苦,继而引发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炎、复发性口疮、唇炎等口腔疾患,严重者会引发口腔癌。下面介绍几种口腔黏膜病常见疾病。

1、口腔黏膜病常见疾病

第一种: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溃疡数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发于口腔粘膜、牙龈、舌体上下与侧面及咽喉部,溃烂面大如黄豆,小如米粒,表面附着白色溃烂腐膜。轻者可数月发生一次,重者间歇期逐渐缩短,逐年加重,甚至溃疡此起彼伏达数年、数十年不愈。口腔黏膜病看似小病,实际遍及全身,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全身各个部分的病变,未彻底治疗可造成其反复发作,逐年加重,迁延难愈,而且口腔黏膜大面积溃烂,可殃及咽喉甚至胃肠,极少数口腔黏膜病还可能癌变。

第二种:口角炎,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的。最初在上下嘴唇联合处可见黏膜变白或苍白,随唇浸渍,开口时疼痛或不适,如继续发展,可出现皲裂及溃烂。病损处常发生溃疡。口角炎可见于无牙患者、戴假牙者、以及年龄较大牙齿重度磨损者。儿童则可能因长期舔口角,咬手指或咬铅笔等不良习惯而致病;念珠菌感染、霉菌感染也可能是其原因。

第三种:扁平苔藓,扁平苔癣是比较常见的口腔粘膜慢性疾病,可与皮肤扁平苔癣同时发生。迄今,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的发病因素有精神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此外可能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局部刺激、病灶感染有关。本病的皮肤病变为扁平而光泽的多角形丘疹,状似绿豆和黄豆,呈紫红色。丘疹融合时皮肤粗糙,丘疹之间可见明显的皮肤皱纹,状似“苔癣”,搔痒是皮肤损害的特点。

第四种:天疱疮,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吐咽时感到刺痛,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而透明,水疱易破、呈不规则的糜烂面;留有残留的疱壁,并向四周退缩;苦味撕疱壁,常一并无痛性地撕去邻近外观正常的黏膜,并遗留下一鲜红的创面。苦味在糜烂面的边缘处轻轻插入探针,可见探针无痛性进入黏膜下方,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具有诊断意义。

第五种:口腔白斑病,吸烟为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吸烟人群白斑发生率约为不吸烟人群的13倍。白斑可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为均质状的白色斑块,表面略粗糙或有沟纹;有的呈皱纸状;有的突起呈疣状或刺状,稍硬;有的在发红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颗粒;有的在白色的斑块上糜烂或溃疡。患者除局部感觉粗糙外,一般没有其它不适症状,如果发生糜烂则可有疼痛。

2、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检测

2.1病理活检诊断

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和口腔癌的金标准,但活检属于有创检查,有些患者身体存在其他疾病而无法耐受活检手术;切取活检时微小的病变和较深层次的病变很容易漏检,若没有一次取到癌变组织,还有可能进行二次活检,且结果与病理医师阅片有很大的关系。

有创的检测技术不适合作为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早期诊断及长期监测、回访的手段,积极探索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及癌变早期的无创检查、诊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有甲苯胺蓝染色法、脱落细胞学检查法、荧光光谱检查法和唾液检测等。

近年来兴起的荧光检查技术是早期检查的方法之一,由于组织结构和分子结构的改变,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在一定波长范围的激发光照射下,将产生不同的荧光,这些荧光是机体内固有存在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源性物质,所以被称为“自体荧光”。

2.2唾液检测

唾液是口腔微环境中极其重要的体液,与口腔内病灶直接接触,含有病变的脱落细胞和分泌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检测指标,所以也被称为巨大的潜在生物储存库。唾液检测具有无痛无创性、非侵入性,收集方法简单、可反复多次采集、方便保存,是一种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测方法。

肿瘤细胞合成分泌的特异性物质直接进入唾液中,使OSCC和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在病变检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上体现出了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糖类抗原125卵巢癌相关抗原在1981年被发现,是一种黏蛋白样糖蛋白。

大量研究报道表明糖类抗原125在健康人、某些良性疾病中含量较少,但是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等各种体液中含量增高。TNF-α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过程,可作为内源性肿瘤启动子。

自体荧光检测技术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对检查者健康无影响且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受到临床和科研领域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可视化荧光检测仪主要依靠荧光色素在400-460nm范围内被激发出荧光,荧光色素主要位于上皮细胞(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黏膜下层(如胶原和弹性蛋白)。

由于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生物分子结构不同,荧光色素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荧光光谱特征的不同。一些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没有继发炎症反应、溃疡等,病变区红细胞含量就会偏低导致其在激发光照射下出现FVR的现象;若病变上皮细胞中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病变中浓度没有降低,荧光照射后局部色彩也不会暗淡。

有报道称使用可视化荧光检测仪检测的灵敏度比传统口腔检查更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可视化荧光检测仪检查出现荧光缺失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地随访,且谨慎对待阳性结果,如果病变在接受治疗1~3个月后仍未得到改善,建议进行进一步评估与活检。

对出现荧光缺失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随访记录每次复诊时可视化荧光检测仪图像,并对多次结果进行逐一对比分析,能减少假阳性、假阴性出现的概率,提高自体荧光的特异性,同时避免对疾病产生过度诊断、过度治疗,降低病人的焦虑程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检。

3、结论

口腔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在3.6/10万-8.0/10万人之间,90%为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3%,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第六位。因此,我们要进行评估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车飙,高艳,肖蕾,黄金莲.口腔溃疡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21,51(09):881-889.

[2]朱慧,俞光岩.唾液检测早期诊断口腔癌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21,35(0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