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524000 广东湛江
【摘要】目的:深入分析眼眶面颅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6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其他指标。结果:经统计,低剂量螺旋CT扫描剂量为6.5mGy、常规剂量为13.0mGy,两种扫描方式的定性诊断结果相同,但低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50%,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低剂量扫描技术对图像眼球玻璃体密度噪声诊断值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诊断值;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在眼眶面颅骨主要结构显示清晰度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利用低剂量CT扫描诊断病灶数量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可将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病情状况清晰呈现出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在临床上基本能够替代常规剂量扫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眼眶面颅骨外伤;低剂量;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螺旋CT扫描技术在各个科室中均发挥出了理想的作用效果,能够将人体多器官病变情况清晰呈现出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但是,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越来越多,许多患者开始担心辐射损伤。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CT检查时目前医源性辐射在最大的来源之一,X射线会损伤人体眼角膜和晶状体,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开始重视螺旋CT扫描技术的防护工作。本次研究针对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眼眶面颅骨外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为2016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低剂量螺旋CT扫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92岁,平均年龄(42.3±2.7)岁,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50例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的其他临床信息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关协议;(2)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排除标准
(1)存在CT扫描禁忌症患者排除;(2)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排除;(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排除;(4)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
1.3 诊断方法
分别给予两组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实施低剂量、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设备选择飞利浦64层螺旋CT扫描设备,参数如下:矩阵512*512、扫描野200mm,扫描范围:眼眶上下、头颅侧位定位像,定位像参数为20-23层计划线,面颅骨部位(眼眶、颧骨、鼻骨、上下颌骨)定位像参数为22-38层计划线。
低剂量扫描参数为:50mA、100kV、1s;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00mA、100kV、1s,两组扫描层厚均为3mm、螺距均为1.5,设定好扫描参数后,螺旋CT扫描仪可将放射线辐射剂量自动显示,操作人员详细记录CT剂量加权种植术。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头部与正中线和扫描床的正中线对其,听眶线与床面垂直,CT纵轴定位光标和头部正中线重叠,横轴定位光标和患者两眼外矢角重叠。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在扫描的过程中头颅和眼球需要固定,不要随意移动。首先对患者实施眼眶、面颅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然后对重点层面、晶状体视神经层面进行2-4层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将其结果作为对照组。本次研究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确保其他参数不便的情况下,仅仅调整毫安。扫描结束后,测量晶状体视神经层面对眼球的密度。最后将收集到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维成像扫描,便于医生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多方面观察。
1.3效果观察
分别为50例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实施了两种不同剂量的螺旋CT诊断后,首先对比两组螺旋CT诊断技术的剂量加权指数;然后对比眼球玻璃体密度噪声;最后统计两种剂量CT扫描的定性诊断结果以及获取图像的质量进度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全部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螺旋CT使用剂量参数对比
经统计,低剂量螺旋CT扫描剂量为6.5mGy、常规剂量为13.0mGy,两种扫描方式的定性诊断结果相同,但低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50%,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眼球玻璃体密度噪声对比
根据医护人员数据统计结果上看,低剂量扫描技术对图像眼球玻璃体密度噪声诊断值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诊断值,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
表1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眼球玻璃体密度噪声对比
组别 | | 平均值±标准差 | 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 |
低剂量组(n=50) | 50mAs | 6.27±3.76 | 9.27±1.42 |
常规剂量组(n=50) | 100mAs | 6.53±3.72 | 7.34±1.16 |
t | | 0.4953 | 3.1292 |
p | | >0.05 | <0.05 |
2.3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结果对比
经统计,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在眼眶面颅骨主要结构显示清晰度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2:
表2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结果对比
组别 | 眼眶积气 | 眼眶血肿 | 面颅骨折 | 眼眶异物 | 鼻窦囊肿 |
低剂量组(n=50) | 14 | 16 | 3 | 14 | 3 |
常规剂量组(n=50) | 14 | 15 | 3 | 15 | 3 |
2.4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对比
经统计,两种不同剂量图像清晰度比较将晶状体、眼环、骨组织边缘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光整、另一种不光整。眼眶、面颅骨组织中包括多种组织,比如说晶状体、玻璃体、鼻窦腔、球后脂肪、口咽腔、鼻咽腔等,密度存在明显差异,边缘效应十分显著。两种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3:
表3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对比
组别 | 差 | 一般 | 较好 | 好 | 合计 |
低剂量组 | 0(0.0) | 10(20.0) | 32(64.0) | 8(16.0) | 50(100.0) |
常规剂量组 | 0(0.0) | 4(8.0) | 18(36.0) | 28(56.0) | 50(100.0) |
3、讨论
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螺旋CT设备不断完善,这为低剂量CT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来说,由于这些部位结构十分复杂,其中许多结构部位存在较大的密度差,以往首选诊断方法为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螺旋CT辐射防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不能够为了追求诊断图像高质量,而长期使用较大辐射剂量,对人们造成一定损伤。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不仅仅能够满足眼眶面颅骨部位的诊断,还能够提高安全性。眼眶面颅骨等部位具有受伤部位隐匿、治疗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很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联合三维重组、多平面充足可将患者眼眶面颅骨受伤具体部位呈现出来,其结果与常规剂量扫描结果无明显差异,不会对图像空间分辨率造成较大的影响,更适用于当前临床诊断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综上所述,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利用低剂量CT扫描诊断病灶数量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可将眼眶面颅骨外伤患者病情状况清晰呈现出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在临床上基本能够替代常规剂量扫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锐. 低剂量眼眶面颅骨螺旋CT扫描技术参数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健康必读,2018(29):244.
[2] 黄云海,田璐,鲁书琴,等. 眼眶面颅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4):193-197.
[3] 肖强,岳伟东,王忠睿,等. 16层螺旋CT诊断颅面部外伤96例分析[J]. 重庆医学,2007,36(9):869-871.
[4] 雷启凯. 眼眶骨折的法医学鉴定[J]. 法制博览,2018(26):136.
[5] 李洋,郝大鹏,石祥龙,等. 先天性颅颌面骨常见畸形的MSCT诊断[J]. 放射学实践,2016,31(6):48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