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普外科 611330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病变主要位于胆囊腔内,以隆起、突出息肉样局限性病变为主要特点。近年来胆囊息肉发病率逐渐升高,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类型,本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或隆起。胆囊息肉患者病变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病情易被忽略,但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因胆汁流通速度降低甚至流通不畅,而出现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临床多依据胆囊息肉特点分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两类,其中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瘤样增生、腺瘤性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了解胆囊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治方式,对本病的防治及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
1 胆囊息肉的常见危险因素
1.1、性别因素:胆囊息肉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而结合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外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3~6%左右,而我国本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在4.5~8.7%左右。在胆囊息肉病例中,男性患病率要远高于女性,且男女患病比例的差异正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扩大。目前国外已有部分医者将性别纳入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子中。而分析胆囊息肉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机体激素水平有关,女性机体含有雌激素,该激素能够有效保护并促进肝脏脂质、血脂的代谢,从而降低脂肪对机体的损害。年龄超30岁的男性,伴随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会呈现升高趋势,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1.2、年龄因素:伴随对胆囊息肉发病特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证实,年龄与本病的发生呈现显著的相关。在男性胆囊息肉病例中,高发年龄段为40~50岁,女性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则在50岁左右,但不同的研究在高发年龄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尚待更为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而关于年龄与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加,机体体质、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机体代谢与调节功能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胆囊正常生理排空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胆汁排泄功能降低、胆盐淤积等情况,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但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会逐渐降低,部分医者认为肯能与胆囊结石高发掩盖胆囊息肉相关。
1.3、其他因素:胆囊息肉的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机体血脂、血糖、血压水平异常也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如血脂异常者伴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等情况,胆固醇的沉积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但关于血脂异常是否可作为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血糖异常即葡萄糖耐量异常,机体高血糖状态会对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造成影响,同时影响胆囊正常收缩运动,继而增加胆囊息肉风险。目前有部分临床研究证实,胆囊息肉的发生与舒张压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与血压水平及机体代谢之间的关联性相关。近年来关于乙肝病毒感染与胆囊息肉发生相关性的研究逐渐增多,韩国一项相关研究发现,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胆囊息肉发生的风险因素,但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这一风险因素被排除,可能与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相关,因而关于胆囊息肉与乙肝病毒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探索。
2 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胆囊息肉多无特征性表现,部分确诊病例甚至无胆囊息肉相关症状体征。目前已知的胆囊息肉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疼痛可向右肩放射,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低热等情况,消化不良症状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较为常见,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体格检查中胆囊息肉患者可见显著的墨菲氏征阳性情况。因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风险,故而患者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较为常用的影像技术为B超(B-ultrasonography),通过腹部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明确胆囊息肉的具体部分、大小等情况,同时可明确病变胆囊壁的改变情况,B超在胆囊息肉诊断方面的特异度、灵敏度的高于胆囊造影、腹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等检查,疾病检出率超9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在胆囊息肉诊断中也有采用,主要应用于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能够通过病灶内测及动脉频谱进行病灶良恶性的评估。胆囊息肉超声检查中,可见息肉病灶附着于胆囊壁呈乳头状、球状或簇状,病灶可单发或多发,病灶直径一般在1.5cm以内。目前胆囊息肉影像学检查中,医生会考虑实际情况开展单一或联合影像学检查,通过综合诊断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 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
3.1、胆囊息肉的常规治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专家共识中,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分为姑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类,其中姑息治疗适用于无症状胆固醇性息肉,患者在姑息治疗期间须接受12个月左右的定期随访与复诊,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胆囊息肉单个病灶直径在10mm异常的病例、胆囊息肉增长速率较快的病例及疑似恶性病变的病例。临床诊疗中针对胆囊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尤以胆囊切除术常用,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根治目的,治疗术式包括传统胆囊切除术(Traditional cholecystectomy)、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等,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最为广泛,手术能够进一步进行胆囊解剖,实现病灶良恶性鉴别,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胆囊息肉开展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除范围主要有三种,包括单纯胆囊切除术、胆囊与毗邻结缔组织切除术、胆囊与胆囊着床部分肝组织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需要结合胆囊息肉定性诊断结果选择,以保障预后效果。
3.2、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在胆囊息肉治疗中的理论体系丰富,近年来针对无指征胆囊息肉患者诊疗中中医治疗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中医治疗胆囊息肉能够有效遏制息肉的生长。中医针对胆囊息肉的主要治则为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常用方剂有化瘀利胆汤、息肉宁汤方、逐瘀消癥汤等。中成药在胆囊息肉治疗中也较为常用,如三金排石利胆胶囊、清胆散结丸等,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