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治疗法辨证施治对Ⅰ~Ⅱ期内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3
/ 4

挑治疗法辨证施治 对Ⅰ ~ Ⅱ期内 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任文东

乐山市犍为县中医医院 614499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挑治疗法辨证施治对Ⅰ~Ⅱ期内痔疗效及临床意义,明确穴位挑治疗法治疗治疗内痔的机理与优势。方法 随机选取376例内痔患者,其中188例对照组予经验穴位挑治治疗,另外188例经中医辨证挑治治疗后做作为治疗组,分析两组治疗结束时及随访半年内疗效情况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1%,明显高于对照组87.2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痔内静脉血管直径、痔体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痔内静脉丛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治疗组便血、肛门脱垂、肛门瘙痒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期间,治疗组复发率为2.66%(5/188),明显低于对照组8.51%(16/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3,P=0.013)。结论:将中医挑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可针对患者病情差异针对性实施治疗,用于本研究Ⅰ~Ⅱ期内痔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挑治疗法;内痔;辨证施治

资金赞助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编号:2018QN057。

内痔是指病发于齿状线上的痔内静脉丛发生淤血、扩张、屈曲等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便血、坠胀、肿块突出等,严重影响患者生产生活[1]。传统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内服药物、熏洗、热熨, 外敷、塞药、导引等非手术疗法外, 还有各种传统手术疗法。手术治疗此病费用偏高,且部分患者对此类手术不耐受。挑治疗法治疗内痔,民间使用较多,此法简单、方便、色,对88例内痔患者,采用痔点辨证挑治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如下有效、价廉[2]。2018年乐山市犍为县中医医院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资金支持下充分发扬中医药传统治疗特: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376例符合内痔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分为188例中医辨证挑治疗法组(治疗组)和188例经验穴治疗组(对照组)。

1.2诊断标准

所有内痔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内痔:

1.2.1临床表现

①症状:以无痛性便血为初期主要症状,大便与血不混合,排便时出现厕纸带血,其出血呈间歇性,常因饮酒、便秘、过度劳累、腹泻等诱因使症状加重,甚至有的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较大的痔核,若在排便时脱出,出血、水肿较重的可能出现内痔嵌顿。有的患者常伴有便秘、大便干结等,内痔持续性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常伴有肛门坠胀感;②专科检查:肛门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颜色暗紫色或深红色,表面有糜烂或出出血点;③内痔的分期:临床上常根据内痔的脱出情况分为四期:

Ⅰ期:痔核较小,如黄豆或蚕豆大,色鲜红,质柔软,不脱出肛外,临床以大便带血或滴血为主。

Ⅱ期: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形似红枣,色暗红,通常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滴血较多或射血。

Ⅲ期:痔核更大,如鸡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时或行走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

Ⅳ期:即嵌顿性内痔。痔核脱出后不能及时还纳,嵌顿于外,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1.2.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内痔患者其血常规常因长期便血不及时治疗,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甚至贫血,通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般无明显变化。

2治疗方法

2.1找痔点

通常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暴露其背部,在第七胸椎以下至骶部以上的范围内寻找痔点。痔点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稍突出于皮肤,菜籽样大小,常带色素,多呈灰色、暗红色、棕褐色或淡红色,按压不褪色,痔点不明显时可用手掌在背磨擦痔点多变红润。

寻找痔点应注意事项:①首先痔点需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等其他皮肤疾病相区别;②当寻找痔点困难时,可用手掌用力搓患者的腰背部,同时注意痔点的出现;③当痔点有多个时,选其明显者1-2个,选择的原则是越明显、越靠近脊柱、肛门部位越好,每次只挑1-2个;④当找不到痔点,或痔点不明显者,可选择挑刺双侧的大肠俞穴,大肠俞穴为人体穴位,归足太阳膀胱经。该穴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其附近的明显压痛点。 

2.2操作方法

2.2.1挑治治疗方法 

先用碘酒或酒精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或直接挑治,持针器夹持三角针挑破痔点皮肤,针尖的方向与脊柱平行,使创口长约0.3cm,深约0.2~0.5cm,进针后可挑出白色透明纤维样物(状如细麻线)将其挑尽为好,在挑口上覆盖消毒棉,予创可贴固定即可。每周1次,2次为1疗程。

2.2.2分型及取穴施治方法

根据《中医外科学》将内痔分为3个证型:①风伤肠络证 肛门瘙痒常伴有大便带血、滴血、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为主要临床表现,舌红,苔薄白,脉浮数。取穴:经验穴位加大肠腧、上髎,以提挑泄法为主。②湿热下注 便血量较多颜色鲜红,肛门肿物凸出,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取穴:经验穴位加大肠腧、下髎,以提筋、调络放血泄法为主。③气滞血瘀 肛门肿物为主,甚至嵌顿,肛管紧缩,肛门坠胀。取穴:经验穴位加大肠腧、中髎、血海,以提筋平补平泄法为主。④气虚下陷证 患者气虚无力,肛门肿物脱出,坠痛,取穴:经验穴位加大肠腧穴。

  1. 观察指标

3.1评价治疗效果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好转: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未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3.2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5d痔内静脉血管变化,指标包括静脉血管直径、痔体直径、痔内静脉丛血流速度。

3.3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包括便血、肛门脱垂、肛门瘙痒。

3.4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疾病复发率。

  1.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计量资料表示以均数±标准差(62159dcc4f1ed_html_12feb97a424c5357.gif )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以百分比(%)行c2检验。

5 结果

5.1治疗效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1%,明显高于对照组87.2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188

102(54.26)

62(32.98)

24(12.77)

164(87.23)

治疗组

188

118(62.77)

64(34.04)

6(3.19)

182(96.81)

c2





11.736

P





0.001

5.2手术前后痔内静脉血管变化

两组患者手术前痔内静脉血管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痔内静脉血管直径、痔体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痔内静脉丛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手术前后痔内静脉血管变化(62159dcc4f1ed_html_12feb97a424c5357.gif


组别

n

痔内静脉血管直径(mm)

痔体直径(mm)

痔内静脉丛血流速度(cm/S)



术前

术后15d

术前

术后15d

术前

术后15d

对照组

188

4.1±0.3

4.0±0.2

18.1±2.1

8.7±1.0

3.8±0.3

6.6±0.5

治疗组

188

4.1±0.4

3.6±0.1

17.9±2.4

5.3±0.4

3.8±0.4

7.7±0.8

t


0.000

3.116

0.588

29.614

0.000

10.938

P


0.500

0.001

0.279

0.000

0.500

0.000

5.3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治疗组便血、肛门脱垂、肛门瘙痒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62159dcc4f1ed_html_12feb97a424c5357.gif ,d)

组别

n

便血

肛门脱垂

肛门瘙痒

对照组

188

4.6±0.8

3.8±0.6

2.9±0.5

治疗组

188

3.5±0.6

2.9±0.4

1.7±0.3

t


10.319

11.708

19.306

P


0.000

0.000

0.000

5.4复发率

随访6个月期间,治疗组复发率为2.66%(5/188),明显低于对照组8.51%(16/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3,P=0.013)。

6.讨论

据调查,肛肠病发病率约59.1%,其中痔疮约占63.5%,以内痔最为多见,约痔疮发病患者的78.5%。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及办公室久坐人群增多,内痔发生率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发病早期即Ⅰ~Ⅱ期症状并不明显,仅在排便时见大便带鲜血或滴,或痔核脱出肛门外,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痔核嵌顿、充血、水肿、坏死,伴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治疗内痔的方法较为多样,除了内服药物、熏洗、热熨之外,还包括多种手术疗法, 在临床应用中更有其优势,并解决了痔治疗中的一些难点, 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探讨新的内痔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上述治疗方法普遍存在治疗周期长,费用较多,特别是手术治疗后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产、生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及经济负担[3]。寻找一种如何有效、简便、廉价的方法治疗此病,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针挑疗法是中医常见治疗方法之一,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等,主要是指用针在人体腧穴、敏感点或一定部位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断皮内纤维状物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其由远古砭刺法、络刺发展而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根治、无副作用”等优势,将其用于内痔治疗中是通过挑治病灶反应点,起到缓解病痛、促进痊愈的效果。另外通过挑断皮下纤维或挑出白色透明纤维样物、放血,可疏通经络、通腑泻热,火泻热清而便血止、疼痛消失、症状改善。但以往操作者多根据经验穴位实施挑治治疗,即参考中医经络学选取与肛肠疾病相关的穴位实施挑治,并未结合患者的实际症状或个人体质差异选择穴位或挑治方法,因此挑治针对性不强,影响这一疗法的最终效果。经中医辨证后实施挑治治疗则解决了上述不足,可根据患者具体中医分型选择挑治方法及穴位,本研究观察组根据《中医外科学》将患者分为3个证型:(1)风伤肠络证。是指风邪伤及肠道络脉而致的大便下血、夹有泡沫,多数患者伴有肛门瘙痒。治疗以提挑泄法为主,所选穴位大肠腧为大肠的背俞穴,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上髎能够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两穴共用可有效疏通肠道络脉,健肠胃。(2)湿热下注,主要源于外感湿热之邪,治疗以提筋、调络放血泄法为主,能够有效通腑泻热,火泻热清则症状消。所选穴位及功效同风伤肠络证。(3)气滞血瘀。指气机运行阻滞,以致血液运行障碍,而气滞与血瘀并存。治疗中以提筋平补平泄法为主,能够引导气血顺畅运行,穴位中另加血海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刺之可调节气血、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因此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明显高于对照组80.7%(P<0.05),且便血、肛门脱垂、肛门瘙痒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提示挑治疗法辨证施治可增强治疗效果,促进临床症状快速缓解。熊国华,钱娟,认为该法对痔出血、内痔发炎、水肿等有效,特别对Ⅰ-Ⅱ期内痔患者效果显著,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现代医学认为内痔与内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有密切关系。内痔患者伴有便血、坠胀、肿块突出等临床表现。甚至很多患者常伴有顽固性出血、嵌顿、长期出血患者常伴有贫血。因此,在内痔的治疗中观察内痔静脉丛变化有着非常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痔内静脉血管直径、痔体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痔内静脉丛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经挑治疗法辨证施治后,内痔体积正在逐步缩小,且血液循环良好,可改善内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远期效果来看,治疗组随访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挑治疗法辨证施治根治效果显著,疾病不易反复,这主要源于:辨证施治就是从患者的整体、差异考虑治疗,通过查找病因及分析疾病发展变化规律选择相对应治疗方法,将其与挑治疗法结合后可将挑治应用优势最大化,避免盲目操作,这也是治疗组近远期效果更为显著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挑治疗法治疗对丰富中医外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将中医挑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可针对患者病情差异针对性实施治疗,用于本研究Ⅰ~Ⅱ期内痔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1] 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社,2007,3:636-639.

[2] 杨 光,钱海华.痔的外科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5,06:106-03.

[3]郭成海.液氮泊疗内痔10例小结[J].北方医学1980(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