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江苏 丹阳 212322
秦美娟老师执教的这篇《扁鹊治病》是一则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由韩非子《喻老》一文译制而来。主要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并劝解他及时医治疾病,蔡桓公坚信自己无病,一直不肯就医,对扁鹊的态度从不信、不理、不悦到不解,导致最后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而无药可医。蔡桓公悲惨的结局警示我们:不能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寓言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并且《扁鹊治病》语言生动,也浅显易懂,但是其中寓意较为深刻,学生体会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整堂课听下来,我不得不感慨于名师大家对于课堂的把握是那样游刃有余,对于课堂的起承转合是那样和谐自然且不留痕迹,细细回顾,我认为秦老师的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值得我反复揣摩和学习:
目标明确 板块清晰
秦老师深入研读教材,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制定了合理清晰的的教学目标。在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外,秦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联系上下文,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想法、感悟人物形象上,将教学难点着眼于利用表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体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之上。板块一之故事有情节,秦老师植入表格,围绕“两人见了几次”“病在何处”以及“蔡桓公态度如何”将两人之间故事的发展和走向顺利整理清楚,顺势引导学生借助简表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令学生对这则寓言先有整体感知。表格的植入为学生搭建了本节课自主学习的支架,学生在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填一填中,提升了自己的概括能力。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秦老师在填表时也很注重训练学生语言的高度概括能力,在她的点拨引导下,蔡桓公“不在意、自作聪明”“不高兴、不理不睬”“非常不高兴、很生气”“感到奇怪”等心理被概括成为“不信、不理、不悦、不解”这样简洁形象的词语,可谓细节之处见真功夫;板块二之故事有人物,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即扁鹊和蔡桓公,围绕“那作者是怎样写这两个人物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去发现文字的秘密,引导学生关注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细读品悟,感受人物形象;板块三之寓言讲道理,这则寓言道理较为深刻,学生若理解不到位,其中的深意免不了需要教师强制灌输,但秦老师教学思路别出心裁,为了打破这一教学难点,她在此板块时链接《喻老》原文,激发学生对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并以范读的形式选读其中片段,学生在听读中马上发现课文的一、二小节讲的就是这部分的内容,文白对照的阅读方法,不知不觉中得以渗透。同时出示韩非子《喻老》中的另一节选故事,让学生就“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中白圭的做法和蔡桓公的行为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韩非子讲这则寓言的真正目的是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通过对两个人物的比较,深化了对寓意的理解。
品味语言 感悟形象
秦老师从文本体式特点出发,抓住这则寓言侧重人物语言描写的写作特点,引领学生通过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想法从而感悟人物形象。在秦老师的教学中,她很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去品读去感悟,确实,最有效的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最好方式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
此次教学中,秦老师的读并不简单,有目标、有层次、有高度。一读初知情节,二读走进人物,三读比较感受,让学生在读与悟中经历思维的挑战。首先,学生先聚焦扁鹊的语言,从皮肤到皮肉之间,到肠胃,再到深入骨髓,蔡桓公的病情不断的加深,扁鹊的心情也越来越着急,最后变得十分无奈。言为心声,四处语言描写折射出扁鹊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自读到师生共读,在感悟关心病人的神医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学生不难发现,通过望诊,扁鹊便能对蔡桓公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见医术十分高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得以更进一步。关于蔡桓公的语言,课文中只有一处直接写到,其他三处蔡桓公丰富的内心世界都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去细品慢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秦老师再次借助情节简表并抛出问题:扁鹊再三劝止,蔡桓公为什么就是听不进去呢?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老师设计了“代蔡桓公说心里话”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劝一劝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切身的感受到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激活了学生想象和潜能。在交流过程中,秦老师还注意通过有效评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质量,让学生明白蔡桓公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喜欢隐瞒病情,不愿医治的表现就是讳疾忌医。扎扎实实的语言表达训练,不仅帮助学生体会到蔡桓公的固执,也为后面寓意的揭示奠定了情感与认知基础。
从小组合作完成情节简表,到读出扁鹊的语气,到揣摩蔡桓公的内心想法,再到合作探究寓意,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完全浸润在了文本之中,丰实的学习过程让我由衷觉得听这样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
学长合一 境界“和美”
秦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直观感觉是很有语文味,不管是课堂的起承转合还是对学生的点拨引导,每一句言语都恰到好处且能四两拨千斤,可见秦老师对教材的研究之厚、功底之深。
学习即生长,要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素养自然的生长。秦老师的语文课堂追求儿童素养的和谐,合理地充实了教学内容,恰当地丰富了学习活动,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思考,使得语文学习真实的发生了,让学生体验到了丰实的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长合一,使语文学习趋于“和美”的境界。